大清晚期,中國這條巨龍跌落塵埃,真的就象侏羅紀時代,一個龐大而動作緩慢的草食龍,不但被一群肉食恐龍包圍著,現在連一隻個子雖小卻靈活凶殘的盜龍也加入進來。
大清急切要尋找機會,停止這場戰爭。
不能在戰場上把敵人幹趴下,就隻能談和。但是,誰先提出來,誰就要忍受苛刻的條件。
但這些,朝廷已經顧不得了。
……………………………………………………
戰爭,實質就是兩個字:博弈。
有句名言說,最難的不是發動戰爭,而是如何結束戰爭。
敗者如此,勝者也費周折。
對日本人來說,發動對清戰爭的目的是什麼?是政治經濟利益:重塑東亞格局——誰當老大;納入世界霸權體係的陣營;擴大日本夢寐以求的穩固地盤;撈取日本人急需的銀子……
但與無限的欲望相比,力量的使用卻不是無限的。什麼時候是達到了最高點,這些當然是日本當權者,或者說是戰爭發動者需要判斷的。
……………………………………………………
在雙方作戰之時,大清便一直尋找機會結束——求和。
第一次,就是朝廷重新啟用恭親王奕訢之時。前邊說過,那發出了一個重要的信號——恭親王是大清公認的懂得外交的親王。他上來,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尋求國際力量,列強的幹預和調停。
按現在的話說,大清要引入列強的力量,而列強實際上也樂意介入。
需要回頭看一下,時間在1894年的11月3日,在遼東半島登陸的日軍攻向金州,旅順危急的時刻,大清向列強發出了予以幫助的請求。
列強雖然表示可以出麵,但提出:大清最好應當首先與日本達成和平協議。
這有點扯淡。或者說,多數列強實際還想看到最後的結局,做出判斷之後,再決定怎樣介入,介入多深。
大清隻能按照這個建議去尋求辦法。沒想到,最先表現出積極性的竟然是德國。
……………………………………………………
除了各國公使之外,大清還請了很多人來幫忙。
包括,李鴻章熱心腸的德國朋友——此前曾做了18年駐華大使的馮·勃蘭特。
在李鴻章的運作下,勃蘭特先生自9月份便接到中國政府的委托,以中國特別大使的身份,奉命將中國當前的局勢告知世界各國,以期各國進行幹涉。
對這項特殊使命,勃蘭特熱心地充當中國政府在柏林的機要顧問和通信者,憑著自己的旺盛精力和影響力,發揮了足夠的外交技巧,調動德國的輿論,他所撰寫的有關遠東局勢的文章不僅在德國發表,還在英國和法國新聞界反複轉載;他不斷會見有影響力的人物,包括象克虜伯公司的領導人。
盡管此前德國與自己的對頭俄法聯盟關係緊張,勃蘭特利用曾在俄國擔任公使的經曆,也讓德國了解了俄國的想法。
在英國人看來,他已經成功地讓德國人將原來對俄國的懷疑之心和對日本的同情之心,全部轉換過來。
而且,他還使德國和法國逐漸地走到了一起,準備聯手俄國一起幹預日本。[ 相關內容見布蘭德著《李鴻章傳》]
當然,將俄國“禍水”引向東方,是德國的心願,也是德國放棄與法國的對立,暫時協調立場的根本原因。
而且,德國早想在遠東獲得一個海港,這正是千載堆逢的機會。
……………………………………………………
隨後,美國人開始表現出比較濃厚的興趣。當然,他們是以公正的麵孔出現的。
在與晚清打交道上,或者在對待大清的態度和手法上,美國與俄國堪稱“雙璧”。
作為一個新興的國家,剛剛搞完內部的事務,開始邁上國際霸權舞台之時,美國表現比較特殊——或者說是采取了與英法不同的手段,與大清打仗少,不那麼令人厭惡。在中日戰爭中,美國受大清委托,負責擔保在日華僑的保護。實際上,美國在國際關係上是一個更為厲害的玩家,始終巧妙地運用時勢,來獲取與其它侵略中國的列強所攫取的利益——“利益均沾”,“最惠國待遇”,這些原則都是它的發明和創造。
俄國人也表現出足夠的精明,非常善於運用謀略和欺詐,他們是訛詐的高手,所以雖然然俄國與大清作戰互有輸贏,但它還是榮登攫取大清土地最多的國家。
到這個時候,早已成竹在胸的俄國人並沒有著急出手。盡管他們是很早就收到李鴻章的信號的。
美國人接受了大清的邀請,暗示日本人,願意做中日之間的調停人。
……………………………………………………
再後來,由美國人駐日公使出麵,傳遞回了與陸奧宗光的談話結果,日本點明要中國先提出講和。
條件似乎成熟了,同樣是德國人的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受李鴻章的委托,接到了赴日尋求和談的使命。
在派遣這一任務的時候,除了攜帶著清政府的照會,李鴻章還以個人名義修書一封給伊藤博文,說明“德璀琳可將我的意見向您轉達,並使您清楚地了解我的觀點”的意思。“請問貴國命意之所在與夫停止戰務重訂和約事宜。”表示在停戰與訂約問題上願意聽取日方的意見。信中特別懇切地講到,“和局中輟,戰禍繁興,兩國生靈同罹兵燹,每一念及,良用惋惜!本大臣日夜苦思,冀得善策,俾水陸之戰一切暫時停止。”[ 《李鴻章致伊藤博文文書》,見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
以為中國政府服務的外國人出麵,這個匆忙中被賦予的使命,主要目的就是利用他們的特殊身份,在行和談之實時,不失大清的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