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月22日和23日,廷旨準奏三路兵馬迅速赴山東,支援威海煙台。李秉衡估計,威海如能支持二十天,這批援軍當可趕到。他在致廣西巡撫張聯桂和浙江巡撫廖壽豐的電報中說:“電奏允留丁槐一軍,並準截留北上二十營助剿,如威能二十日無事,添此兵力當可挫賊。”
李秉衡與李鴻章、劉坤一,對這個日期也認識一致,來回電報中,都肯定地認為,“刻惟力圖保威,以待援應。”“如威能二十日無事,便大有轉機。”還“迭飭水陸將領力圖保威,以待援應”,告以“外省必有援兵大隊前來”。[ 見《李秉衡致劉坤一電》,《李秉衡致田鎮台電》(《山東巡撫衙門檔》)及 《複李鑒帥》、《複劉鎮》,(《李文忠公全集 電稿》)]
23日,李秉衡也將援兵情況致電戴宗騫,告知戴、張統領“旨調丁鎮(槐)二千五百人速救援威海”,及“皖南鎮李占椿等止隊十五營,徐州鎮陳鳳樓馬隊五營,現至清江,亦令改道由沂、莒一帶赴威海救援”。
從1月22日奉旨算起,過20日,就是2月11日,即陰曆正月十七。
這就丁汝昌許諾以“十七日”為期的原因。
也是丁汝昌判斷威海能支撐的最後期限。
……………………………………………………
威海海陸軍已經基本完成了任務,堅持了下來。
然而,說好的援軍呢?卻在各種情形(主觀以及客觀原因)之下已經成空。
李秉衡堅不實行先以東省軍隊援威的策略,此後的行動,明顯看出他始終將守住萊州一線,保證不把鬼子放進直隸作為重中之重。
他把增援這個重任推給其他援軍。
李秉衡懇請劉坤一電飭那二十營增援部隊“迅速兼程來威,俾得協力堵剿”。[ 《李秉衡致劉坤一電》,《山東巡撫衙門檔》]
為迎接援軍東來,李秉衡籌備糧械,調撥車馬,不能不說是竭盡全力。
可是,在赴援的過程,清軍各路兵馬又出現了一連串莫名其妙的行動。
陳鳳樓五營是馬隊(騎兵),近在徐州,按說能夠很快地東來。但他遲不啟程,到1月26日(正月初一)過完了大年,才令兩營先行。李秉衡致電陳鳳樓,話語十分懇切,用詞卑謙到都已不符合一般的官場規矩了,“威待援甚急,盼公來如望雲霓,懇公迅賜起行。”
2月9日,陳鳳樓的人剛到濰縣,10日,朝廷又來了命令,據說還是李鴻章的主意,莫名其妙地又將陳部馬隊調往天津。理由呢?近畿是平原地區,適合騎兵作戰。——“倭人注意窺竄京畿,沿海地勢平闊,須有得力騎兵”。[ 《甲午海戰》]
李秉衡簡直要呼天搶地,致電劉含芳說:“陳鳳樓到濰,傅相(李鴻章)電止,奏調回直。奈何?島、艦無兵救,真堪傷痛!”說明這個情節當屬不假。
還有一撥——李秉衡早就致電丁槐,催他“飛速東來”。
丁槐,貴州古州鎮總兵,中法戰爭名將,帶了5營苗兵萬裏迢迢趕赴山東。2月5日,丁槐率先頭部隊兩營好不容易到達濰縣。後麵三個營到達諸城境內,突然發生嘩變,把營官給殺害了。
有研究者認為,丁槐實被李秉衡截留,加強登州防禦去了。
但據李秉衡所說,“僅丁(槐)二營到省,催兩日無東來耗(消息)。又三營到諸城,即滋事戕營官。”[ 《李秉衡致劉含芳電》,《山東巡撫衙門檔》]
未遇戰先生亂,丁槐估計得回去鎮壓士兵嘩變的事件了。
還有皖南鎮總兵李占椿果勝練勇五營,記名提督萬本華長勝軍五營,總兵張國林健勝軍五營了。
這支數量可觀的增援部隊卻永遠在路上,“李、萬、張三軍入東境,遲遲不前”[ 《李秉衡致劉含芳電》,《山東巡撫衙門檔》]。
如果沒有其他的原因,就隻有一個因素——畏戰退縮,徘徊不前。威海陸地連場戰鬥,正驗證了當年曾國荃的那句“早去早敗,晚去晚敗,不去不敗”。誰都知道,威海已經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