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兩翼作戰之東部戰場(2 / 3)

秘密其實存在於一個共同的原理:海防。

山東、遼東,如同兩個臂膀,守衛渤海,可以兩個拳頭打人。

但兩個拳頭打人,對於一個隻有6艘主力戰艦的北洋的規模,是不可能完成的。

如果北洋能擴大到18艘主力戰艦,日軍絕不敢到海上來找大清的麻煩。

可悲的是,大清本來有這樣的經濟實力。

事後痛悔,又能向誰說?

……………………………………………………

從記載來看,伊藤並沒有費多大的勁,就讓大本營同意了自己的意見。

為進攻山東,日軍進行了長達幾十天的登陸準備。

甚至,為了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讓北洋艦隊完整地落入日本手中,不花錢地擴充聯合艦隊實力,日軍還準備了勸降信。

針對威海衛作戰,日本大本營重新改編第二軍,組建了新的作戰部隊——“山東作戰軍”。

“山東作戰軍”以陸軍大將大山岩為司令官,下屬兩個師團:第二師團,包括步兵第三旅團(旅團長陸軍少將山口素臣)和步兵第四旅團(旅團長陸軍少將伏見貞愛親王),陸軍中將佐久間左馬太為師團長;

第六師團,包括步兵第十一旅團(旅團長陸軍少將大寺安純)和混成第十二旅團(旅團長陸軍少將長穀川好道,部隊參加了遼東半島戰役,正待在旅順),陸軍中將黑木為楨為師團長。

為這支“山東作戰軍”的組建,日本抽調了國內僅有的兩個師團現役正規部隊,堪稱傾巢出動。整個日本除了鎮守東京、守衛皇宮的近衛師團,基本已經成為空城。

這種拚盡全力的一擊,當然對大清朝是一個巨大壓力,但卻使日軍失去了戰略回旋的餘地,為下一步列強乘機搶奪“獵物”留下了空虛。

但這已是後話。

……………………………………………………

12月14日,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便給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下令,要求聯合艦隊協同第二軍攻占威海衛,消滅北洋艦隊,並運送第二軍在山東半島登陸。

16日,大本營正式電令伊東:

“一、目前敵艦隊退縮威海衛,不出應戰,成為我軍日後進兵渤海灣頭作戰之障礙,應予消滅。為此,海陸兩軍須進占威海衛。

二,貴官護送第二軍登陸,並與之協同占領威海衛,消滅敵艦隊。”[ 日本海軍軍令部:《二十七八年海戰史》下卷]

這些命令,明確了日軍此次進攻山東要達到的首要戰役目標——消滅北洋艦隊。

其次,是進占威海衛。

甚至可以認為,敵人計劃進占威海衛附近地區,也是為了消滅北洋艦隊。

……………………………………………………

為達以上戰役目的,日軍精心準備了兩手。

一手海陸配合攻取,一手采用誘降的辦法。

關於誘降,也是基於日軍的情報判斷。

日軍在甲午戰爭中著名的四起情報評估案例中,其中著名的一起,是掌握列強幹涉戰爭的容忍底線,回避過早進行直隸作戰。

而另一起比較得意的成功的案例,就是解讀清國艦隊最高長官丁汝昌的個性,利用勸降信和軍事壓力瓦解北洋水師軍心,成功招降,覆滅大清艦隊。[ 宗澤亞《清日戰爭》]

對大清的武力逼迫,在戰略心理戰之下,竟然還有戰術心理戰手段,這多少為我們揭示了山東作戰的幕後諸多策劃的多維。

……………………………………………………

日本作戰方略確定以後,有參謀軍官向伊東獻計:為了達到盡可能不損傷我艦,最好還要全部俘獲清艦,可采取先圍困,防止他們逃逸,然後待他們彈盡糧絕了,再促使丁汝昌投降。(“覆其根本,宜備敵國艦隊出擊及其遁逸,務不損我艦,不使敵艦沉沒。待及彈竭糧盡,土氣沮喪,以令丁提督降。”[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

伊東深受啟發,便派參謀長鮫島員規到金州城,向大山岩彙報誘降計劃,大山岩大加讚同。12月10日,伊東和大山兩人又見麵商談了誘降的具體辦法。

接下來,就由國際法顧問、海軍教官,據說也是有名的文士高橋作衛捉筆,分別用漢文和英文起草了兩份致丁汝昌的勸降書。

勸降書嘛,當然是從侵略者的立場出發,顛倒是非,挑撥離間,極力勸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