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兩翼作戰之東部戰場(1 / 3)

山東半島。

人傑地靈,物產豐富。

中國較早開化之地,現稱齊魯大地。長久以來,山東在中國都算是豐地、寶地,當初周王朝分封諸侯,不管是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高低,還是封臣的重要地位看,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後封地在魯,而第一功臣薑太公封地在齊,足以見其顯要。然後,論文,魯國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論武,齊國在“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中都有其名,而且約定俗成地排在第一位。

近代列強瓜分中國,趁大清式微,南北對進,逐漸將爪子伸向山東。尤其是日本,早有從東麵動手的意思,對山東垂涎已久。

抗日戰爭起始是在1937年的盧溝橋嗎?“九·一八”之後抗聯的戰鬥如何算?

其實,曆史上日本兩次入侵中國,皆自遼東、山東開始。

日本第二次奪占金旅、大連後,在這裏成立的是日本的“關東都督府”,後來又利用大清不爭氣的子孫賻儀,扶持了一個偽滿洲國,“關東州”依然獨立,儼然一塊日本的海外領土。赫赫有名的“皇軍之花”——日本關東軍,就組建在這裏,又從這裏出發。

1931年“九·一八”以後,又一路跟著英武的張少帥,把山海關以外的東三省全部占領。

山東地麵上,日軍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從德國手中奪占了青島和膠州灣,並獲得了膠濟鐵路沿線駐軍、采礦等特權。

就是說,在全麵侵華戰爭暴發前,日本早已在這兩處打下了釘子。

大清的拱衛之地,就這樣被當成了“跳板”。

……………………………………………………

在與大清開戰的這場戰爭中,伊藤博文主導著,給陷入迷霧中大本營指明了今後的進軍方向——日本軍刀指向山東。(上一章第六節“遼闊戰場誰能主導”內,已做初步討論。)

日軍為什麼進軍山東?

日本真的是要奪取山東,為進擊北京做準備嗎?

非也。

進擊北京,這隻是伊藤給日本大本營,給日本海陸軍描繪的一個願景,引他們上鉤的。否則,便難以得到他們的認同。從這我們看出了伊藤博文的陰險、老辣。

這一手簡單而直接。其實沒有什麼很複雜的奧妙。

伊藤是一位真正的戰略家,也是日本政府唯一懂得戰爭經濟學的人。

也是更理解“戰爭最難的不是如何開始,而是如何結束”這個道理的人。

為了日本的利益,他和日本的軍國分子們一起推動了對大清的戰爭,這一點他們是相通的。但唯一不同的是,他時刻關注這場戰爭應該如何收場。

或者具體說,他懂得雙方實力消長的秘密。

而他做的選擇,正確之處,恰恰是他緊緊地把握了發動這場戰爭的本來目的——為了日本的利益,而沒有被衝昏頭腦,失去這個目標。

在作戰的每一步,他都在為戰爭在確保最大收益下的收場作準備。

……………………………………………………

山軍發動山東作戰,消滅北洋艦隊是第一目標。

這一點,從日軍發布的命令中,可以清晰地看出。

至於下一步,要看實力。

但從相關的資料看,我確信伊藤其實有割占山東的想法。

還有一個潛在目標,打擊大清的抵抗意誌。

用這種“山東失陷”到“必攻京城”的必然邏輯誘導大清,增加大清朝廷的恐慌,直接逼迫大清屈服。

這是一個風險可控,相對保險,不超出日本的攻擊能力的頂點,特別是不會挑戰列強容忍底線的絕妙一招。

而且有一個十分有利的條件相配合——大清對山東的防守,極為薄弱。

極為薄弱的問題,答案在於——

清廷並不重視,重心不在山東。

京畿重於遼東,遼東重於山東。

清軍被吸引在京畿和遼東這兩個地方之後,於是,日本人又在山東方向刺出一刀。

一刀,便刺中了大清另一處十分關鍵、卻又十分薄弱地方。

……………………………………………………

日軍的戰略選擇,讓我思考:大明朝末期為什麼將鴨綠江口延至錦州、山海關一線島嶼,至威海衛海防,全由一個人管,叫登州衛所。

為了加強這道環海防線,大明甚至在山東地界上劃出登州萊州二府,單獨設立了一個登萊巡撫,後來還進一步從山東分離出來,升格成為與山東巡撫同級別的軍事行政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