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鳳凰城東路收複寬甸(3 / 3)

張錫鑾布置得還比較有章法,以清軍主攻,民團輔助。攻擊上有攻城的,有打援的。

琢磨他的部署,他可能根據城中敵人的兵力,將重點放在了阻擊和打援上:文廷順率奉軍新後營在蒲石河設防,阻擊西麵來援的敵人;嶽元福率新中營由小道繞至城西十八裏岡埋伏,準備截擊城中逃敵。林長青率靖邊右營至大亮子溝,伺機向敵發起攻擊。民團則在分別在城東西扼守、助陣。

日軍增援部隊沿西南山間道路前來,正好紮進了清軍和民團部署的“缺口”。

林長青率軍到達大亮子溝後,突然偵察到日軍一隊由雙山子急行而來,相距還有十多裏,便主動直接迎上前去,在寬甸城西南的一撮毛與敵相遇,攻城變為阻敵增援。按照他事先的安排“與倭相距百步,始得發槍”,全營等敵人靠近以後,才舉槍齊發,向敵射擊。日軍支持不住,急忙向東退卻,路上又遭到民團的阻擊,隻得又奔逃回來,折向南麵從寬甸南門入城。

日軍判斷,清軍似乎知道城中日軍兵少,所以主力自西南方發動攻擊,想切斷和包圍日軍。增援中隊便與城內日軍會合,由西門出城,企圖繞道偷襲林長青後路。嶽元福所率新中營早已布置好,迎頭痛擊。日軍死傷甚眾,向南突圍狼狽逃走。

從下午4時打到7時,清軍終於收複了寬甸,殺傷日軍32人,還繳獲不少槍械彈藥。

日軍於27日退至長甸,清軍跟著便推進過來,28日,日軍料想守不住,又放棄長甸,回到香爐溝。3月1日,清軍收複長甸。

本來寬甸、長甸、香爐溝三處日軍互成犄角之勢,清軍收複寬甸、長甸後,香爐溝日軍也感覺難以支持,便再次放棄香爐溝,退保金廠、長岡。

至3月上旬,張錫鑾又調馬步各營陸續到寬甸集結,等寬甸防禦稍固,決定於3月11日向金廠、長岡之敵發起進攻。

但由於事機不密,此計劃被日軍獲知。3月9日,日軍步兵第十一聯隊長西島助義率其第二、第三大隊的九個中隊及山炮三門,自九連城增援金廠。

11日黎明,嶽元福按計劃冒雪到達紅銅溝,準備進攻金廠。日軍已有準備,一路由金廠東道嶺出紅銅溝阻擊,一路由紅銅溝岔繞到嶽元福營之後。嶽元福分兵迎擊,激戰兩小時,傷亡數十名,前哨哨官王維選、哨長權福廷也中炮犧牲。左哨哨官劉開勳率隊埋伏於山崗下,待敵逼近突然發射排槍,始將敵擊退。

文廷順營按計劃繞金廠以西,自大安平河直搗長岡。將近長岡之時,遇到日軍伏兵側擊,傷亡十餘名。幸鄉團跟至,與文營合擊,敵人才退回長岡。

經過此日之戰,日軍雖未吃大虧,但知道清軍必定還會進攻,擔心自己孤懸於靉河以東,沒有後援接應,陷於進退兩難之中。

正在這時,又聽到清軍準備三路進攻鳳凰城的傳聞,日軍一時人心惶惶,不敢不十分警惕,3月14日夜間,放棄金廠,偷偷渡過靉河退回九連城。

整個寬甸全部被清軍收複。“自是,寬甸境內肅清,倭人阻河為界,靉水以東無倭人蹤跡。”[ 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見《中日戰爭》]

……………………………………………………

至此,遼陽東路日軍全部龜縮於九連城、鳳凰城等地,隻求守住城池自保,無力再發動攻勢。

日軍駐鳳凰城司令官立見尚文少將,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隻聽見別處傳來捷報,為之抑鬱不已,也學自己的老領導作詩:“留守鳳城四閱月,每聞戰捷劍空鳴。難忍功名爭競念,夢魂一夜屠清京。”[ 《日清戰爭實記》]

與中國的反映從軍出征的軍旅詩詞多用“破”“驅”“逐”等詞語不同,日本人的這些詩喜歡用“屠”這個充滿獸性的字眼。(印象中漢詩中隻有一句,“雖有屠城功,亦有降虜輩。”還是表達“絕對不能鼓勵和追求這種目標”的否定態度。)也與中國軍旅詩詞常反映出征之苦不同,日本人的這些詩則很少表現這些思想,而更多體現的是掠地、殺人。或許從中可以看出日本人的軍事思想,與漢家多是反侵略、製暴敵的軍事鬥爭思想何其不同。這個好戰的侵略分子在遼陽東路的爭奪戰中未能得手,便陷入哀歎之中,仍然恨不能“屠清京”,120年後讀來仍覺瘮得慌,讓人恨不得擊殺此狂妄凶惡的倭酋。

可是,當時對清軍來說,雖然看似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由於前線機動作戰和遊擊戰的正確戰術被高層否定,依克唐阿調至海城參戰,聶士成奉調回關內,遼陽東路防線清軍也局限於守住防區,與日軍相持,未能發起有力的進擊。所以,這個機會白白喪失。

而對於張錫鑾來說,他的兵力是嚴重不足的,掃清寬甸境內之敵,也是趁敵人無力分兵據守,這已經是抓住時機了。再進一步發展,已經沒有力量。看出來了而沒有力量實現的機會,根本不能算機會。

正如當時人評論的:若我們有勁旅,乘勝自寬甸橫掃鴨綠江畔,收複沿江城池,斷掉朝鮮和我遼東之路,遼東之敵必然回護。可惜錫鑾兵力單薄,缺乏軍械,而部隊和民團難以持久,官府撫恤賞賜激勵又不及時,士氣好不容易鼓起來,又消沉下去,九連城和鳳凰城就淪於敵手,不能收複了。(“苟我有勁旅,自寬甸乘銳掃蕩,收複沿鴨綠江諸城壁,以截斷朝鮮與我遼東相通之路,則遼東之倭必將返顧。惜錫鑾兵勢既單,軍械既乏,而兵團以勝而爭不相能,且吊死問傷恤賞又不時至,士氣複沮,而九連、鳳城遂淪於倭不可複克。”[ 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

令人不勝惋惜之至!錫鑾無兵,又何處再尋找勁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