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安東侵略者設立政權機構(3 / 3)

最後,還號召所謂“十八行省豪傑”,“逐滿清氏於境外,起真豪傑於草莽,而以托大業”。

這份《告十八行省豪傑書》,同《山縣有朋告諭》一樣,都是日本的間諜宗方小太郎的“傑作”。這個得到天皇親切接見的很有名的間諜在中國隱藏了很久,開戰後把山海關、大沽、威海偵察了個遍。在大清追捕間諜的時候,他於8月29日從煙台坐船,準備逃到上海、逃回日本,又被清軍發現。可恨,竟然被南京長江水師提標親軍中營把總蔡廷標,這個早就與宗方熟悉的漢奸給私下放了。

放了的結果,就是他又跟著日軍到遼東來為害中國了。

宗方小太郞編造的這些東西,遣詞造句說不上精妙,但這家夥不愧為“中國通”,把中國的國情摸得“底兒透”,句句都很有針對性。

把日本侵略者裝飾成中國人民的拯救者,把入侵中國說成完全是為了吊民伐罪,隻是企圖利用廣大民眾對清朝腐朽統治的不滿情緒,製造混亂,削弱中國人民的反抗意誌,以配合日本的軍事行動,達到盡快地迫使清廷簽訂城下之盟這個策略。

花一些篇幅去分析日本人的這個“花式動作”,是因為,它是很毒辣,也很有迷惑性和煽動性的。

滿族入主中原,史稱漢族5000萬人死於屠刀之下,這是漢族心頭永遠的痛。(豈不知有多少人是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這幫漢人降將、大清“開國功臣”殺害的。)大清建立近300年(還得提某些人所謂“明亡清興”),始終沒有把民族融合工作做好,而是事事防備,設立鴻溝,加深了隔閡,卻極為失策。看似清朝皇帝接受和推崇儒家文化,但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人幾百年受打壓,在文化上仍難以認同滿族。

本身中國大地就有朝廷官府與百姓的矛盾,再加上有滿漢之間的矛盾,漢族人一直有一種“驅逐韃子”的原發性心結。按說一般在對外矛盾存在時,民族矛盾和國內矛盾會暫時居於次要,但這卻需要具體分析。

當時的情況下,一部分漢族官吏和將領,確實是在極為矛盾和痛苦的狀態下,去迎戰共同的外敵——日本的入侵。甚至一些接受了革命進步思想的官兵,私下裏還認為清朝戰敗會帶來意外的“紅利”——朝廷倒下了。

這隻是寄希望於外敵力量的軟弱表現和癡心妄想,中國的革命證明,推翻滿清和推翻封建王朝並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一個明顯的例子,即使太平天國成功了,也不會建立共和;中國革命也證明,成功絕不可能依靠敵人,而隻能靠中國民眾自己的力量。

直到今日,還有人認為甲午戰爭是“滿清與日本”的戰爭,不是中國與日本的戰爭。更有甚者,還認為“日本打敗滿清,有利於中國發展”。曆史都擺在那兒了,現代人還都是這種視野,更何況當時的人們?

…………………………………………

日本這一招,確實迷惑住了很多人。

被入侵的戰場上,漸漸恢複了平靜!繼之以熱鬧。

身處被侵占之地的人們,平靜地接受了這個結果!繼之以漸漸開始和日軍接觸,而將大清與日本兩國軍隊的戰爭,直接視為外部的爭鬥!

日本人采取開放勞務市場的方式,活躍經濟,也是為了現地征集民工,為日本軍隊服務。戰地的百姓為了生計,跑去給日軍幹活,跑運輸,有的還自備騾馬車輛,很好地滿足了日軍軍需物資的搬運輸送。

日軍終於不用再象在朝鮮一樣,連個民伕、馱牛都征不到(找不著人),落個“四處搜捕”和“強搶”的壞名聲了。

沒辦法,這就是數百年清王朝愚民政策、殘酷統治的結果。一個國家保護不了自己的人民,今天我們就不要苛求和譴責這些生活在最底層的人們了。

但是,這種自然祥和的奇異景象不過是戰爭的“風暴眼”,是一種虛偽的表相,是日本為了現實需要而營造出來的。

被迷惑的人們很快就會發現,日本人的屠刀對準的,根本不分漢族還是滿族,還是其他族。被屠殺最多的,還是漢族。

…………………………………………

以後,這群豺狼在中國的土地上還會再三使用這些招數,而且還屢試不爽。

包括後來關於“大東亞共榮”的宣傳,關於侵華日軍宣揚的什麼“膺懲蔣軍,保護人民”,“皇軍威武,反蔣愛民”之類的謊言,推行“地方自治”、“滿洲獨立”,全是欺騙。

此時日本人又開始扶持滿族皇帝,建什麼滿州國了。大漢奸汪精衛這樣的一大幫賣國精英也不顧萬劫不複的後果,跟著鬼子去建設什麼“皇道樂土”。針對的人不同,策略隨時根據需要而變,日本人還真是隨時都能找到鷹犬和幫凶。

日本一再提什麼中日“同文同種”,也是有險惡目的的。

透過這些謊言,我還可以告訴你,日本確實認為滿族對於漢族,是異族。而日本人在這個邏輯下,推理出一個問題,就是“滿族能統治漢族幾百年,大和族為什麼不行呢?”

他們的邏輯起點就是,漢族是軟弱的民族;他們的結論是,漢族也會任由日本人統治的。

我們一些讀史的人,偏偏或有意,或淺薄,甚至是無恥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迎合了這些“滿日戰爭”論、“解放漢族”論!

也不想想,試問1945,抗日勝利,漢族又是誰從誰手裏解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