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安東侵略者設立政權機構(2 / 3)

這要提到當時國際上對占領地轉化成屬領地有不成文的標準:需要占領達到一定的時間;占領和統治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占領地住民對占領者的民眾機構服從。[ 參見《清日戰爭》]這完全是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浪潮下,列強協調彼此行動而立的“標準”,當時可沒有什麼“互不侵犯領土主權”這樣的國際準則存在。

原來日本人急著建立這個民政廳,搞的這一套,就來自他們向西方學習的成果。這麼說,先前他們在台灣搞的那個“蕃地事務局”,也是遵循這一套的嚐試。這和後來他們在滿洲,在華北,在華東,以及在東南亞國家搞的那一套,本質上差不多,但方式上卻是有區別的。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是能力和實力不強。

在安東這塊地上不一樣,大清皇帝說了是不算了,日本人也不能讓中國老百姓趁著機會起來,要防止他們說了算,爭取自己說了算。

看來,日本人是誠心誠意,真想把東北弄成日本的領土啊。這些都是早就有所準備的,可見日本人做事的細密。

這確實是甲午戰爭中一個很值得討論的事情。

…………………………………………

日軍要設立民政廳,找來了被驅逐的原駐華臨時公使——“鼠公使”小村壽太郎,擔任長官。

第一軍也很快弄出了一個“第一軍管民政廳組織及權限條例”,配備了人員,賦予恢複民眾日常生活、管理、征募勞工,以及對占領地人民犯罪的處置。名字上帶個軍管,說明了它的性質。為了軍隊主導還是文官行政人員主導的事,山縣還同伊藤博文打了一通官司,在皇軍看來,還是誰拿槍杆子,誰腰杆子硬,最後山縣占了上風,這個戰地民政廳畢竟還是戰地,隻能以武官——軍隊人員主導。大事,還得報第一軍批準。

山縣有朋以占領軍司令官的名義,發布“告諭”稱:“我軍所敵清國軍隊而已,至爾農商民無辜,毫不加害,卻撫恤之如慈母視子。”

他們真把自己當主人,還要趁這個機會,顯示一下皇軍的體恤百姓。所以,山縣還宣稱,今年的稅就免了——“今本司令官觀察地方情況,憫兵力餘害,民人塗炭,茲垂非常仁惠,命我所管轄地方吏,令勿納今年租稅。”

日本在安東縣設個民政廳的電訊傳到國內後,整個日本又激動了,掀起了一陣戰爭狂熱。

日本輿論界先注入了“興奮劑”,報紙大肆宣傳,以煽動擴張主義情緒,“在日本版圖之外設民政廳,是在任那設‘日本府’以來的快事,但那時日本府終未發展到朝鮮以外。今我軍已占領鴨綠江右岸一帶,並在那裏實施日本法律,此乃日本開國以來未曾有過的事情。”[ 《日清戰爭實記》。]

太讓日本人興奮了,不是嗎?

本書開頭部分說過,公元4世紀末有一段時間,日本曾派兵渡海侵占了新羅的伽耶,改稱“任那”,控製了朝鮮東南部的釜山、金海一帶,並設置了個“任那日本府”,就把那當成日本的領土,一個州。史上又稱“任那國”(注意,也就是和“四國”類似的單位),雖然這個“任那國”短命了一點,但日本人始終把那當成一個夢想。對得而複失的東西,日本人是不會咽下這口氣的,更何況,現在拿下整個朝鮮是遲早的事,隨時可以給它改名,又占了大清的一塊領土,怎麼能不振奮?

…………………………………………

戰地行政機構一成立,日本人確實開始想辦法,組織恢複經濟生活。

由於清軍撤得早,戰火未過多地波及九連城、安東,集市、商業,很多事情恢複起來還比較容易。

日本人發布了一個“彙率”指導,明確了日本的銀洋(日圓)和大清銅錢的比價,方便日圓的流通。行政人員很認真地檢查哄抬物價的行為,日本軍人確實也按價給錢,好像公平買賣,從當地購買些雞鴨之類的東西。

當然,日本軍隊需要從現地購買、補充軍需。物價高了,要多花錢。白拿當然爽,但如果一搶,那這個民政廳的“忽悠”又要破了。受這個矛盾製約,所以物價必須保證穩定。

甚至,日本人還真幹了一些開設施粥所,接濟貧困百姓的事。當然用的是繳獲的清軍軍糧。

這些工作,起了很大作用。據記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和日軍交往,滿大街的大門上貼上“良民”的紙條,求得日軍“保護”。甚至日本小商人也跑來擺攤,所賣的一些具有日本特色、異國風情的小東西,讓當地百姓很好奇,還很受歡迎。

…………………………………………

愚弄了百姓,還得愚弄讀書識字的,愚弄自以為是的“精英”。

與施以小恩小惠同時,日軍還在大清國土上打更高層次的“宣傳戰”——利用中國存在的現實問題,挑動滿漢民族矛盾,打起“推反滿清政府、複興漢人政權”這個類似於“反清複明”的口號,用心十分險惡。

如,日軍所到之處,張貼一個《告十八行省豪傑書》,開篇便揭滿族的老底,揭揭漢族人的瘡疤,刨去清朝政權的“合法性”——“滿清氏原塞外之一蠻族,既有非命之德,又無功於中國,乘朱明之衰運,暴力劫奪,偽定一時,機變百出,巧操天下。當時豪傑武力不敵,吞恨抱憤以至今日,蓋所謂人眾勝天者矣。今也天定勝人之時至焉。”

然後,把自己偽裝成替天行道的正義之師——“滿清氏之命運已盡,而天人與棄之固也。我日本應天從人,大兵長驅,以問罪於北京朝廷”,把自己“特陳清主麵縛乞降,盡納我要求,誓永不抗我,而後休矣”這個目的巧妙掩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