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能執行“保船製敵”策略的,是丁汝昌。反之,唯一能曲解李大人的意思、篡改這一方針的,也是丁汝昌。
仔細回顧一下就可以發現,從前期看,丁汝昌一係列“遊擊於海上”的行動,還算是貼近李鴻章“巡遊”和“相機攻敵”的要求。
丁汝昌與李老帥兩人彼此“一硬一軟”交替變化,倒不是行動樣式的問題,而是時機選擇上的差異,導致了節奏上不合拍的問題。
巡遊一無所獲,除了因為不敢深入,此外也應加上一條,聯合艦隊根本就沒有給丁汝昌“相機攻敵”的機會。
等黃海一戰過後,情況變得嚴重,在策略上分歧便開始明顯起來。
…………………………………………
黃海戰後,聞聽日軍似有襲擊威海、大沽的跡象,丁汝昌不得已拉出來“大巡遊”,又是以各軍港“烽火警報”為號,沿著海岸線不遠,劃了一道航跡,從南往北追了一遭。
這是黃海戰後北洋艦隊唯一的一次主動巡海。
這唯一的一次,還基本是沿著海岸線,貼著邊去的。然後,又一頭紮進旅順港。
為什麼?保船為要!
如果說前邊還想著,也有可能尋機捕捉落單的敵艦,同敵人打消耗戰,現在,連這個也不再敢想,能力也達不到。形勢已經極為不利,唯一的選擇,就剩下保船了。
所以,實行了重在“保船”策略的人,就是戰場實際指揮者——丁汝昌。
到現在,丁汝昌完成了與李鴻章相反的轉變。
…………………………………………
為了這個“保船”,丁汝昌當然能待在港裏,就不出去。
理由有很多,船隻沒有修竣,火炮仍有缺損,炮彈沒有配齊……
其實就一個說不出的原因——隻有待在港裏,北洋艦隊的船才是安全的。
安全倒是安全了,可是,從此,北洋再無其它作為。
依托完備的海岸防禦體係,依靠岸防大炮的掩護,海軍就這樣把自己困在淺海。
最後,困在了旅順、威海。
…………………………………………
現在再返回頭去想想那邊,即使伊東率艦隊到了旅順,到了也沒撤。
大清的炮台,不是拿氣吹起來的。
硬衝進港去,是沒這個實力的。
所以,隻要北洋艦隊待在港裏,“決戰”是打不成的,而徹底消滅北洋艦隊,隻能是個紙麵上的計劃而已。
伊東隻能派軍艦在旅順口海麵,岸炮射程之外,遠遠地布下陣來。象是邀戰,更象是監視。
“海上陣地戰”,這真是海軍史上的一大創舉,前所未有!
…………………………………………
不過,還是那句話,隻要北洋海軍不出來,護航運兵的任務就不受任何影響。伊東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大清北洋海軍的艦隊堅守旅順、威海,堅不出海作戰。
大清各方,仍然各守各攤,各保一方。
日本人設想中的海上遭遇戰沒有出現。
日本人“期待”中的“大清聯合艦隊”也沒有出現。
看來日本人真是想多了,過慮了。
還是小川又次在《征討清國策》中先期預測的比較準確。
伊東祐亨在綜合各種情報,確定北洋艦隊進了旅順就沒有出來,所謂南洋、廣東艦隊也沒有調整部署的舉動,才放鬆心情。
…………………………………………
戰爭打成這個樣子,突然在海上出現了一段平靜。
看起來,大清和日本海軍算是困在旅順港同一個“籠子”裏,“籠子”外麵,俄國、英國聞訊派軍艦趕來——觀戰。
以訛傳訛地消息,竟說包括某個國家的艦隊司令都親赴現場,熱熱鬧鬧地圍觀。
就象獅子也會搶鬣狗的獵物,上去撕咬一口,他們還等著東亞兩強相爭,自己“魚翁得利”呢。事情明擺著,不管誰贏了,西洋列強在亞洲都少了一個挑戰者,同時,還可以參與“盛宴”,在失敗者身上訛詐更多的東西,完全是不費一人一槍一彈的便宜事。
這種旅行和看熱鬧帶搶東西的見習觀察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坐視日本獲得全勝,下一個十年之後,俄國首先嚐到了苦果。
其實,真正工於此道的是後起之秀的美國。後來一戰、二戰的表現就是這樣:站在一邊觀戰,等雙方都精疲力盡,一方露出艱難勝利的跡象時,就是高舉道義大旗,加入優勢一方的時候。在明確的結果前,以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成為最大的贏家。
當然,說這些也沒什麼用處,聊以阿Q式自我慰藉。
別人的成敗,與大清何幹,哪些,能改變大清失敗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