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津設想的,是一個四路分進、合擊平壤的部署。
各部隊即由現地按命令向平壤進發。
…………………………………………
現在我來和大家回想一件事情,葉誌超“聽說”來的日軍情報。
目前我們知道,日本人是在元山登陸了,開始並非為平壤後路而來,而是向漢城集結,瞄上平壤後路,那是野津道貫部署以後的事。十天時間,葉誌超能有那本事拿到野津道貫的部署嗎?而且好象自始至終,日本人並沒有迎擊可能遭遇的清軍的計劃和部署,更象是碰運氣,或者是野津幹脆把可能出現的情況,全部推給了下級去臨機處理。誰碰上,算誰倒黴吧。
對這個部署和部隊的行動,我隻能說,日軍的將領在戰術上,比葉誌超等人要靈活得多,也敢於冒險得多。
按照一場戰役的規模來看的話,這種廣闊地域的行動,似乎也比較相稱,無大的問題。
但是,問題仍然有。
日軍未及準備完畢,後續未至,困難重重,倉促決定向平壤發起進擊,可以說許多條件尚不具備。
部隊未及集結,處於相當分散的狀態。
向平壤的進軍,仍然處於分散行動狀態。
這意味著各部隊必須獨自行動,相互之間無法支援,一旦與敵遭遇,後果十分嚴重。嚴重到一路被殲滅,如果救援,則整個進擊計劃就會被打亂。
況且,戰場的通信、指揮控製長時間無法有效建立。那時可沒有無線電報,也需要依賴有線電報,但朝鮮僅有少數大城市設電報局,還用不了。為什麼?
一個日軍下級軍官記錄,支隊從元山登陸後,自己奉上官命令帶領八名兵卒前進當地電信局發報,與京城司令部聯係,但是電信職員已經聞風逃走,電信機器也封存了。[ 《日清戰爭從軍秘錄》]
所以,日軍來往全靠通信兵運動通信聯絡。用不了多少人,就可輕易切斷。
竟然連有的旅團長也獨自行動,按不同的路線前去與所屬部隊會合。
多多少少數個地方違反戰爭原則行事,野津這幫人,是哪兒來的這個膽量?
也許這種膽大,是建立在對葉誌超膽小的基礎之上的。
其實,按李鴻章“出奇兵”的指示,隻要派出小股部隊四處遊擊,極有可能捕獲通信兵或小股敵人,甚至可能撈到大魚;隻要廣泛向遠方派出巡哨偵察,便可早一步獲知準確敵情,實施行動;隻要向多個方向部署阻擊部隊,預警和阻擊遲滯敵人;隻要保持機動性,必要時調動部隊,死死咬住一股敵人,直到把它咬死,就能各個擊破;隻要……
太多的隻要,葉誌超有太多的選擇。
實在不行,甚至都可以權力下放,以主要力量分兵擊敵,如果四路大軍各打一路,各打各的,都不會是死守平壤這個結局。
但是,可惜,隻是如果。
反觀葉誌超的所為,需要的恰恰是,或僅僅是膽量,是一股勇氣,是一種必死的決心而已。
看著日本的軍史家們紛紛表示的“後怕”,愈想愈發覺得尷尬,那還不如說是對葉誌超提督大人的調侃意味更濃。
…………………………………………
日軍按照計劃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