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間最後的協調結果,決定以7月25日為實際戰爭爆發日,8月1日為清日戰爭宣戰日。
這下,還得解釋,這個戰爭是怎麼著就爆發了……怎麼在宣戰之前呢?
當然不好解釋。自然無法避免地,這件事也就成為日本不宣而戰的有力證據。抱著看日本人“以文明對野蠻戰爭”態度的西洋人,也“表示”深感失望,在這個問題上有不少“非議”,在輿論上給日本人扔了點“石子”。
當然對日本人,這同樣沒什麼心理負擔。宣戰,對日本來說本來就是個新生事物,反而從此以後,不宣而戰成為日本的常態化,規定性的動作。
後來他們在珍珠港也玩這一套。計劃發起進攻的同時,日本駐美大使向美國遞交“斷交書”,計劃得很好,可惜由於電報傳送原因,等大使送達的時候,美國總統已經接到珍珠港被日本人襲擊的報告了。這是一次沒玩好的失敗例子。
後來,他們也吃了苦果。二戰,蘇聯百萬大軍布置停當,蘇聯外交部向日本駐蘇使館送達斷交書。提前12小時通知就是給麵子,日本政府知道以後,趕緊命令大使再去交涉,那邊,蘇軍已兵分三路,殺向中國東北,日本關東軍已經潰不成軍。
可見,舉起刀來,再大喊一聲,接著(或同時)便是風過刀落,不是日本人一家可以玩的。
不過日本人也有說道:清日戰爭在朝鮮的爆發,是由於清國拒不接受日本的要求,清軍向日軍進迫引起的。
這一說,挑起事端的是大清,而日本純粹是“自衛”。
壞事做了,還要做得官冕堂皇、道貌岸然。
日本人,確實是“出老千”的高手,還是天生的。
................................
內閣終於通過宣戰書議案,提交天皇裁可,大白於天下。
相比之下,光緒宣戰詔書大義凜然,仁至義盡,激起義憤,可稱為“口號”中的典範。天皇宣戰書滿是捏造加編造,強詞奪理、顛倒黑白,通篇就一句實話——以開戰“專事內外宣揚帝國之榮光”,這就是“尋求文明開化於和平之治”!文采倒是不輸,堪為謊言中的極品。
然而,正義又怎樣呢?道義又能如何呢?
正義始終是在強者一邊的。
還好,日本史書給了大清一個麵子,稱“兩國同日宣戰,一場令全世界矚目的亞洲兩強間的戰爭爆發。”
................................
在此,我們看看強大的清政府宣詔後,這一月幹了些什麼。光緒的本紀裏記載:
加強對台灣的防禦,讓李鴻章擴充海軍,慎選將才,精求訓練。
調部分部隊駐通州、南苑,以防近畿。
派員練旗兵,從八旗槍營暨漢軍槍隊充選人員(似為加強近衛)。
下令暫停不急工程。(這應該是慈禧太後的一些工程項目,充其量是收尾的、點綴的小項目。)當然,慈禧太後的生日還是要籌辦的。
月初,還命兩廣總督李瀚章毀南海舉人康祖詒所著書。——
康祖詒,康有為的原名。此時離1895年“公車上書”尚有一年,此時南海舉人康有為接受了什麼進化論,還是立憲論觀點,我沒有細查,但一定寫了什麼惑亂民眾的書籍出來,“閱讀量”上升,竟被皇上“粉”上了。
皇上真是忙啊。都這時候了,還惦記著康有為搞的“非法出版物”。
戰爭呢?軍隊呢?除了給朝鮮的清軍發號施令,其它的就沒什麼可圈可點的了。
近的,就是調了調皇家衛隊,近得不著邊際。
遠的,開始擴充海軍——何時有成效,遠得看不到邊。
也就命令加強台灣守衛,還靠點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