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大清四路大軍進平壤(3 / 3)

承李大人的好意,部隊正好也借這個機會休整一下,再努力前行。

這等於是推遲了進兵平壤的時間。

28日,僅馬玉崑率毅軍一支人馬出發,前往平壤。

就在當天,盛宜懷接義州電報局委員張廷桂轉平壤電報局委員王錫祉電,又輾轉通知,清軍才得知消息——日軍已抵大同江口。

大同江口,平壤西南麵,離平壤不足150公裏。

李鴻章得到報告,已是29日,這才感覺自己的“相向運動數學題”不靠譜,著急起來,命令又變了——李鴻章急忙電令衛汝貴:“日兵已抵江口,恐先據平,事更棘手,須與馬荊山(玉崑)合力圖之。”[ 《寄義州交盛軍衛統領》,《李文忠公全集 電稿》,第16卷]

此時,全隊開拔已趕不及,衛汝貴當機立斷,派哨官曲德成率自己的親兵馬隊先行,沿途偵察有無日軍動靜。這一路先頭部隊31日才得以抵達平壤。

.....................................

所幸,衛汝貴安排得當,曲德成率兵先行抵達平壤。

7月30日,日軍已有先頭部隊的指揮官、步兵中尉町口熊槌親自化妝潛入平壤,偵察清軍動向,可能是口音不對,不成想被朝鮮人認出來了,急忙逃出來了。

回來後,想主動找點力所能及的事幹(人家日軍就是有這個主動性),便準備趁清軍大隊到達平壤之前,先將平壤電報局破壞,切斷清軍通訊。

8月1日夜,町口與騎兵少尉竹內英男率騎兵到大同江南岸船橋裏,準備偷襲。

可是不湊巧,岸邊連隻小船都看不見。

原來,駐平壤的中朝官員想在前邊也幹在前邊,搶先一步,已經將小船全部收歸北岸。

這要感謝朝鮮平壤監司閔丙奭、清朝駐平壤電報局委員王錫祉,在援軍未到的關鍵時刻,負起守衛之責。

形勢相當危急。史載,8月2日,日軍百餘欲渡江北進平壤。

日軍仍然戀戀不舍,還要嚐試一下,派人泅渡過江。試了兩天,江水湍急,搭上好幾個會水的。沒有成功,反而驚動了到達平壤的盛軍親兵小隊士兵。

曲德成與閔丙奭、王錫祉共同商議對策,決定由盛軍親兵小隊及朝鮮兵百餘名“出南門堵禦,連放排槍,驚退日兵”。

能頂一陣算一陣。日軍雖暫退,但危機仍未解除,8月3日,焦急的王錫祉還致電盛宣懷:“平壤危在旦夕,盼援不至。馬統領二十六發隊,至今未至。卑職此時已計窮力竭,倘失守城池,是誰之過?”[ 《王錫祉致盛宣懷電》,《盛檔·甲午中日戰爭》(下)]

3日這天,曲德成不顧辛苦,又率眾晝夜守城,以防日兵偷襲,“其膽識奮勇,合城鄉民同聲感激”。[ 《寄譯署》,《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6卷第4卷]

這樣一位下級軍官,能有膽有識,發揮先頭警戒阻擊作用,鞏固平壤城防,終於等到了清軍大隊的到來,而日軍探兵才未能先進平壤。

盛宣懷在4日的一封電報裏高興地說,“平壤電局會同平安道將民船悉數收至北岸,倭在南岸無可渡,正在擊船,危急。馬鎮、衛鎮頭隊今日趕到,即可紮住。平壤居然不失,誠國之福!”[ 《軍機處奏錄李鴻章電信片》,《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第18卷]

8月4日,平壤焦急盼望的大軍——衛汝貴和馬玉崑,終於進至平壤。

.....................................

按時間算,牙山一戰後好幾天,清朝大軍才匆匆忙忙,趕到朝鮮平壤。

按照計劃調來的清軍共有四大部分,分別為盛軍、毅軍、奉軍,另加奉天練軍和吉林練軍合為一部,曆史上很嚇人地稱為“四大軍入朝”。

按照入朝先後順序記:

盛軍,由記名提督衛汝貴統帶,7月21日從塘沽乘船出發,23日在安東縣上陸,28日經義州,8月4日到平壤。所屬共6000餘人。

毅軍,由山西太原鎮總兵馬玉崑率領。7月22日自旅順口乘船前往大東溝,也由陸路轉赴朝鮮。所屬共2100人。

奉軍,原分駐奉天各地,由廣東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統領,總兵聶桂林分統。從7月21日起分批開拔,左寶貴於7月25日起程,29日抵九連城,並於即日渡過鴨綠江入朝,8月6日抵平壤。所率部隊共計3562人,後又招募炮隊一營500人,達到4026人。

奉天練軍盛字營,也被人們稱為盛軍,實應稱盛字練軍,和一部吉林練軍,由副都統豐升阿統帶,7月26日由奉天開拔,9日,最後到達平壤。所屬共計1500名。

“四大軍”共32營,合計人數為13526人。

這就是大清先前在照會中嚇唬日本人的“決計派出12萬大軍”?!

整整少了一個“零”——是少了一位數。

...................................

不管怎樣,“四大軍”先後抵達,平壤城幸得保全,對大清來講,確實是一個大好消息。

搶先進入平壤,有了立足之地.並且集結了一萬餘兵力,這從戰略上說是有利的。

但是,清軍能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獲得勝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