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設想,非常大膽,而且相當有道理。
很多時候,有的部隊千方百計,甚至殺開一條血路地在戰場上穿插、迂回、包圍,作為重要的戰術手段,為的就是夾擊和圍攻敵人。後來的我PLA軍隊最擅長此事,成功戰例累累。何況現在,牙山清軍就身在敵人的側背。
但是,戰術原則是不變的,戰術手段是相通的,關鍵是,還要看是誰來實施。
——*——*——*——*——*——
但李鴻章仍然不放心牙山守軍,兵力不足啊。當初為平朝鮮之亂,選擇了這麼個地方駐軍,現在形勢一變,等於是送進了虎口。不行,還得增援!
李鴻章決定派軍增援。
李鴻章電囑葉誌超:“貴軍過單,恐不足當一麵。再四籌思,除蘆榆馬隊添調外,擬令吳育仁挑精隊千五百,交江自康帶往牙口,歸弟調遣,合之將及五千,氣力稍厚。以後但籌濟餉需。”
但問題是,牙山守軍海上轉移已成問題,那海軍運兵增援牙山就不叫問題嗎?
對此,李大人不是沒想到,而且經李大人“再四籌思”,已有籌策。
十年前,日本租借美國船舶運兵的事,大清與美國交涉,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美國公使曾說明,無法限製商船的商業活動和自由航行。
此時,李鴻章大人想到了同一個辦法。
借海上霸主、大英帝國的船隻來運兵,即可規避風險,保證安全。
對這個決策,我有些不解。其實增兵牙山本來就是“狗尾續貂”,牙疼往腮幫子上貼膏藥的事。實在不放心,那按原定計劃,讓牙山守軍轉移至平壤算了。
至於租船一事,我感覺不是李大人在日本人麵前耍滑頭,而是有理有據。因為這確實是符合李大人的“萬國公法”的。
甚至這種可行性,才進一步堅定了李大人往牙山增兵的決心。
誰相信,小日本有那個膽量,敢對懸掛米字旗的大英船隻開炮?
——*——*——*——*——*——
大清立即忙著準備運兵。
一部補充牙山兵力。
走海上。
唐朝時,就是走海上運送援兵。那是去支援新羅,攻百濟。新羅的北邊,是高麗。
情況相似,牙山在漢城以南,漢城一線是日軍。除非不顧牙山而從平壤重兵全力壓迫漢城日軍,想增援牙山,恐怕隻此一轍。
為什麼其它淮軍部隊不從陸路,過鴨綠江增援,而從海上到鴨綠江口?
看地圖,水路確實近一點。大沽口到大同江口(也包括後改的鴨綠江口),按路程和陸上、水上行軍速度大致量劃,能節約一部分時間,同時可能節省部分體力。如果加上運送物資,在當時陸路車載馬馱的條件下,海運確實是更為高效的方式。
為什麼不就近調兵,從關外多抽調部隊前往?
關外能抽出奉軍就不錯了,再抽,恐怕大清“龍興之地”,就成一座座空城了。
何況增援牙山是原計劃之外的事,涉及整個大清朝的兵力調動。
也許在李鴻章看來,對於守衛牙山的淮軍部隊,也隻能調淮軍增援。唯此,方最可靠。但是,淮軍作為大清的機動部隊,已經差不多全部出動了。
海路赴朝增援牙山的,由記名提督江自康率領的仁字軍兩營,實際是從直隸通永鎮總兵吳育仁部蘆塘防軍抽調來的。
這麼算的話,直隸所屬部隊,也已經快抽調一空了。
因為就是這僅兩千餘人的兵力,也不是李鴻章給葉誌超電報中說得那麼輕巧,還是多方設法抽撥的。李鴻章雖然未便說出,但從下麵盛宣懷給葉誌超的信中,可以看出當時籌撥增援軍的為難情形:
“貴部孤懸牙口,力薄勢單。前議於山海關抽撥一營,以恐該處空虛,僅撥二百人,合之吳樂山所統共二千二百人,仍不見厚,帥意向綏、鞏商調兩營,孝侯觀察(戴宗騫,字孝侯)亦未見允。隻得先令渡海,計二千令人……貴部如須厚集兵力,仍望麾下切實電稟中堂,弟再代為說項。至目下則防軍已屬空虛,無可添撥。賈致堂招八營,吳瑞生招五營,均備填紮。卞吉雲添五百人,新兵一時不能到,且未經訓練,亦不能戰也。”[ 《日清韓交涉事件記事》,轉引田保橋潔:《甲午戰前日本挑戰史》]
臨戰了,方才東拚西湊,已經打算從山東威海的戴宗騫所屬綏、鞏軍那裏抽調軍隊,可見統帥李鴻章捉襟見肘的冏態,也可見大清朝平時的軍備狀況。
——*——*——*——*——*——
大清終於開啟了大規模的對朝派兵增援。
然而這一切,皆在日本人的嚴密觀察之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