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熱鬧的虛相(3 / 3)

這些代號,“大聖”就是指孫毓汶,因為姓孫的嘛,最大的名人當然是孫悟空,“大聖”的官位就當世襲給孫大人了。“相王”就是指禮親王世鐸,亦王亦相,皇帝的孫子也窮到要吃“回扣”了。“洨長”代指許庚身,可能借的是東漢經學家和文字學家許慎名號,他編過一本影響巨大的書《說文解字》,曾經當過洨縣的縣長,世稱為洨長,別無二人,因為晉朝洨縣就沒了。姓許嘛,與許庚身一家子。至於“北池”,指的是張之萬(此人還是張之洞的叔伯兄弟哪)。可能因為張之萬是當時著名書畫家(畢竟公務員考試得過狀元),書精小楷,唐法晉韻,兼擅其勝,和另一外書法家戴熙交情也不淺,並稱為“南戴北張”,所以,“北池”者,北麵的那個書法家嘍。 還有“腰係戰裙者”,就是武將出身,指的當然是額勒和布。揣測古人之意,真是妙趣不少啊,充滿文化感。

看送的數目,孫毓文還是最多的呢,600(單位是兩噢),表麵上地位最高的親王世鐸300,這已經對親王相當“尊重”了,因為軍機處是孫、許二人最受太後寵信,孫毓文權力最大。不但送銀子有等差,接銀子的人行為、態度也有等差,有的當麵收下,已經非常平常了,有的代為轉交,然後代轉謝意,有的就當麵收下,還要連連道謝。嗬,真是形象生動。

送禮人沒考慮額勒和布,都沒上門去。看來他還真是為官清廉自守的,估計在那幫文人當中,他也說不上話,被邊緣化了。史書上也說額勒和布喜歡沉默,不管事,有人評價他“木訥寡言,伴食而已”,型男就是這麼煉成的嗎?我真懷疑他這個武將是怎麼混起來的。軍機大臣不說話,不辦事,不就是個灶王爺畫像嗎——你說他不行吧,他是“一家之主”,說他行吧,他又不管事。

這就是光緒的“參謀指揮班子”。不,是慈禧太後給配的“參謀指揮班子”。

*——*——*——*——*——

甲午戰爭當中,整個大清指揮體係落後、低效,不是表現於一時,是兢兢業業、鍥而不舍、貫徹始終。

該出來作主、指揮的,不斷不決。

兩國相爭、兵鋒相見,這麼個專業性很強的事情,清朝廷卻讓大臣們展開“大討論”,廣泛聽取意見。因為有人給朝廷提意見,說這麼大個事,一定要討論討論,“飭下廷臣密議,廣集群策,獨運宸謨(專指帝王獨自運用權威謀略),計必出於萬全,事無持夫兩可。”意思是讓大家都說說,必須廣泛聽取意見,皇上再拍板定調,那樣才能想得周全,不能老是這樣也行,那樣也行。

好,有道理,問題找到了,那就改正。然後,就開始廣泛征求意見。

然後,“大討論”就變成了“大鳴大放”。

人人發言,個個表態。

公開討論,不加遮掩。

不怕沒招法,就怕沒想法。

不怕敵人知道,就怕敵人不知道。

與日本戰時大本營的高效率相比,差的,正好就是“一勝一負”之間的距離。

*——*——*——*——*——

封建王朝的曆朝曆代,對武將始終又不不信任、又得依靠,用了也是防而又防。清朝同樣也是“以文製武”,有提督,有將軍,但兵權最後握在巡撫、總督這些文官之手,帶兵者不知兵事,拿什麼取勝?

況且地方督撫也被隔離在外,包括靠打仗出身的總督、巡撫。

要說他們不關心戰局,那是不公允的。雖然他們也紛紛上書,但就好似被隔絕在這場戰爭之外。

李鴻章的老哥們,湖廣總督張之洞還是打電報給津海關道盛宣懷,打探朝廷意思:“日來情形如何?內意及傅相意若何?”雲雲。

內意及傅相意——問得真準。主戰主和,拿意見的還是皇上和皇上的師傅、軍機大臣翁同龢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