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加班熬夜都是被逼的。
有機會進入曆史記載的,必是天皇和政府采納的,得到實際施行的。天皇他們選中的,正是這個“三人組合”製定的方策。
*——*——*——*——*
“三人組”研究的結論是:清國在朝鮮的兵力不會超過5000。為保持優勢兵力,日本須派兵6000——7000人。決戰地點很可能就是漢城地區和平壤一帶。
——評價:估算相當準確。
戰役設想是:如在漢城一戰即勝,清國可能即求和;如清國增兵,則日本再派一個師團並在平壤戰勝,清國講和必成定局。
——評價:這個設想幾乎把局勢發展算計了個恰好,如神算子“掐算”一般。
行動:為達成以上設想,考慮必須先派一個混成旅團,並做好再派一個師團的準備。
——評價:準。這特麼就不用考慮。
由於長期的準備,日本軍力已完成近代化轉變。師團都是現成的,從6個裏麵定一個即可。靠平時關係,還是靠看哪個師團長順眼、長得好,選一個都行。除了那個近衛師團,是天皇的親兵,不能隨便動用。
當然,可能是考慮戰鬥力。
戰鬥力也都是相當強的,編製統一,武器兵員都法製化了。
按日本實行的步兵師團、旅團、聯隊編製,一般將兩個兵聯隊編成一個步兵旅團,兩個旅團編成一個師團。師團另轄有炮兵聯隊、輜重兵聯隊。
而所謂混成旅團,可以理解為我們所稱的加強旅團。就是在師團所屬的某個旅團編成的基礎上,抽調部分師團直屬的炮兵、工兵、輜重部隊,予以加強,使之各兵種俱全、基本具備單獨麵向一個方向的獨立作戰能力。
這個組合模式不固定,所以很靈活,可按任務需要和兵力實際抽調,甚至有點現代常用的“模塊化”結構、能靈活組合的意思。
混成旅團,這個在後來的日軍全麵侵華戰爭中頻頻出現的概念,此時已經用於中日戰爭,可見日軍已經達到十分成熟的水平。而且從編製到兵力運用,都具有了多兵種合成作戰的意識。
看來日本人請德國教官,真是沒白請。
“一根筋”的日本鬼子從技術層麵上學習什麼東西,還是很在行的。
*——*——*——*——*
最後決定,這個混成旅團由第5師團所屬第9旅團為基幹編成。
第5師團,按日本以地域征兵和編成的傳統,是由來自廣島——就是那個光榮地挨原子彈轟的地方——的兵員編成。
它是日本第一批編成的師團之一,日軍稱為老師團,戰力強,戰功多。對外第一仗,就與中國軍隊作戰,看來不愧是侵華的急先鋒,所謂戰功多,也幾乎全是轉戰中國創立的。
後來曾由阪垣征四郞率領、自稱為“鋼軍”、橫行一時的,就是這個第5師團。
山西平型關被伏擊,成就了林彪和八路軍115師的盛譽;
山東台兒莊戰役被包圍痛擊,成就了池峰城、張自忠等名將和所屬部隊盛名;
廣西昆侖關被“鐵軍”痛殲,成就了杜聿明和國軍第五軍的聲譽;
這一路“光輝足跡”的最後,是窮途末路——老家被原子彈幾乎滅了,老領導阪垣被吊死了,這個師團也算完事了。
*——*——*——*——*
所以,日本在對朝用兵上,基本上是預有準備,而部隊也做到了快速反應。
抽組一個混成旅團,隻能算是日軍的先頭部隊,更大的行動還在後頭。
怎麼上去?那得海軍來幫忙了。陸軍參謀次長的方策裏就沒提,那點事,到時候再現說吧。
海軍方麵。
在陸軍參謀次長川上操六與外務省兩名“軍事外交官”研究對朝策略時,海軍也沒閑著。
早在6月2日,日本內閣會議做出向朝鮮派兵決定的當天,日本海軍也立即著手,進行動員和戰爭準備。
雖然開始政府,陸軍都沒怎麼看重海軍,打算讓他們配合一下而已。但他們有自己的考慮,有自己的理由,可不會這麼“服從安排”。
而且相比陸軍,他們的工作量也是相當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