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日本人施放煙幕(2 / 2)

在一些影響朝廷出兵決心的事情上,隱去不說,倒也顯得滑頭了一點。但我可以確認,日本人隱藏得相當成功,袁世凱開始並沒有判斷清楚“日本決心與大清開戰”這個關鍵的問題,包括日本出兵的目的,以及日本出兵的規模和將采取的行動。他還以為日本真“為保商民”作打算呢,大不了還象以前一樣,撈點好處。袁世凱的謀劃,當然是停留在以前的老思路上。大家對比一下,就可以清楚。

這個謀劃,袁世凱也已經明白地報告給了李鴻章。從職責和程序上,我看不出什麼不妥,從以後的表現看,我也看不出袁世凱想“把事情鬧得越大越好”,他還沒這個膽量。

至於——如果不是因為袁世凱,大清不會出兵,如果大清不出兵,也許會是另一個結局——這種觀點,乍看挺有道理,實際細看矛盾的重點在後邊,盡管版本有所不同,無外乎還是與“不出兵自然不會失敗”同屬一類的。

********

現在我們來討論這個問題。

理智地說,不出兵,確實是個現實的選擇。

朝鮮一次次的動蕩,其實已經警告大清,應該考慮一件事情:該如何在新的座標點上,處理對朝關係。

既然宗主藩屬關係不符合曆史潮流,就應放棄。

但這麼做,不戰而走,大清麵子往哪兒擱?據我現在手裏的資料看,大清皇上不會答應,眾大臣也不會讚同。

大清如果從戰略全局考慮,也應跳出這個泥沼。

從策略上,一要避免陷入朝鮮內亂的泥沼,二要避免與日軍的正麵接觸,防止衝突。

但以上策略,僅為權宜之計。

如果加一前提——時間和地點,那它的“正確性”就在於——此時此地,絕不能在朝鮮開戰。因為天時、地利皆不在我,對首戰不利。首戰失利,必將衝擊以後的一係列戰役,造成雪崩式的嚴重後果。

但是,這隻是戰略層麵的考慮。

出不出兵,最終能夠決定的,是政治上的考慮。因為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和手段,軍事必須服從於政治。

********

我們其實應討論的,或者幹脆說有討論價值的,是大清能不出兵嗎?

即使知道可能與日本人發生衝突,大清能夠不出兵嗎?

前邊已經說到,日本瞄著朝鮮,這個已經沒法掩蓋的事實早已引起大清的警覺。為了保全朝鮮這個最後的藩屬,中國準備了很多年,和日本鬥爭了很多年。為了朝鮮,大清已經付出了對法戰爭議和、舍棄越南的代價,苦心經營十幾年,加強了對朝鮮的控製。到了此時,大清會袖手旁觀嗎?

不會。不是怎麼選擇,是無可選擇。

因為早在“舍棄舊有的宗藩體製,還是努力保持這個屬國”上,大清已經選擇了後者。

在長達兩個世紀之後,朝鮮半島的問題還是擺在我們的麵前,有人反而去假設、想象“不出兵便不會敗”,恕我直言,隻能算瞎糾纏。照此邏輯,我倒是可以說:

我們不來,不等於日軍不來。當前不打,不等於日後不打。

一個敷衍了事,一個勵精圖治,再打,我們還是敗。

********

曆史上大清朝是敗了,但是從朝廷到北洋,卻沒人拿這個理由處理袁世凱,這不僅僅是靠滑頭耍出來的,這算是給袁世凱的一個“交待”。戰敗之罪,非“戰與不戰”,失敗是形勢所致,大家都清楚。如果追究出兵的決策,拿袁世凱做“替罪羊”,倒顯得我們“不清”。就他在決策中所起的作用來看,他顯然也不夠份量。

中日必有一戰,唯有不惜一戰,確保朝鮮的“拱衛”,才是大清的核心利益。

我們可以痛惜甚至痛恨大清戰敗這個事實,但是,我們應該尊重前人的選擇。

********

曆史就是曆史。

曆史事實是,大清清楚日本的政治圖謀,卻未能一下子看透日本人的戰略意圖;判斷不清,所以籌措失當;應對不當,所以步步被動。

戰略上的失誤,或戰役展開時的錯誤,是無法在戰鬥中彌補的。

而大清朝對日軍事的失敗,第一環,就是從朝鮮崩潰的。

————————————

6月2日,袁世凱的電報發出。

這一天,日本正式做出了出兵的決定,並在禦前會議上得到天皇的裁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