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衙門就是新的官僚機構(2 / 2)

咱中國自古這樣的事不少。

李鴻章肯定也覺得不靠譜。

海軍領導機關成立的事,吵吵了好幾年,方案也拿出了不少。中法戰爭時,朝廷有意想成立個總管七個沿海省份水師的海防衙門,想讓李鴻章去管,李鴻章聽說就急了:他可不想離開北洋,去當什麼“海防大臣”。這又是一個沒有實權的“官”,和那個越南戰場總指揮差不多,調不動督撫啊,這是實際情況。

後來,聽說有人向朝廷建議成立南北兩個衙門,估計能批準,他又想拉著南洋大臣曾國荃一起,分管這攤子事。

但還是不行,那和以前南北洋大臣分抓南北洋水師,不是一樣了嗎?那還叫改革嗎?

要管海軍,必須成立一個中央機構才夠顯示重視。現在朝廷這個方案,是在眾多的建議案中,采納了吳大瀓的意見。看來,隻有成立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讓一個有威望的最好是王爺級別來管,這樣,才即加強海軍領導,又符合朝廷的心意。

當然,不符合李鴻章又有實權、又能幹事(或者有了實權才好辦成正事)的心思。

這裏,也不再細說了。

說說“路線”問題。在這個機構裏麵,李鴻章也是比較特殊。前期來看,他是奕線上的人,兩人在學西方、開風氣、辦洋務上,是情投義合的,很多情況下,是奕在朝中撐腰,李鴻章在底下辦事的。

再後來,一般斷定,他也是太後的人。——一般斷定,請注意我說的這句話。

慈禧太後與奕叔嫂之間的“合縱連橫”,其間並沒有多少李鴻章的影子。奕失勢了,李鴻章仍然很得太後的信任。這很重要,盡管李鴻章始終認為自己按自己的判斷、遵照自己的一套行事。

這個身份,不光對李鴻章有利,也有弊,不僅對目前的事有關連,對後麵的事也有牽動。這是無論如何也無法避開的。

接下來,我們也會知道。

——*——*——*——*——

海軍衙門之下除設立總辦文案、幫辦文案,還有12名管股章京(分什麼管理海疆、管理款項、管理船政、管理軍械4個股),其他還有輪班當月章京之類。這些職務,開始全由旗人擔任,並且漸漸的還由掛職、兼職,成了實缺的專職人員。

好了,這些編製都被什麼人占了?

全成照顧性的位置了。

不懂海軍的還不算,甚至不懂一般軍事知識的也安排進來,可以說不需要經曆,不需要專業,職稱、職級往上長還不耽誤。弄來弄去,倒成了安排子弟、提升職務的“終南捷徑”了。

有編製的地方就有人瞎琢磨,還有比這更為“根子”上的腐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