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甲申之亂日本人趁火打劫(3 / 3)

日本人從這些動向中估計——清廷已經軟化,態度便更趨強硬,得寸進尺。

但,請大家信任,吳大澂絕對是個血性漢子,未來的曆史會為他證明。

此時吳大澂的軟,是為了“不傷和氣”地解決問題,在多種解決手段之中,這是咱中國人的手段之一,一般在使用上也排在第一。

給你搭個梯子你不下,那對不起,隻有自己往下跳了。

終於,日本人得知:李鴻章調兵,發朝鮮。

大清終於斷然結束與法國的戰爭,騰出手來。

兩麵受敵逼迫,大清不得不對法國讓步,迅速簽訂合約,全力應付朝鮮之事。因為很榮幸地,日本在大清的威脅“排名榜”上,是居於榜首的。相比較而言,英法是軍事冒險,而日本的野心則是對外軍事擴張。

不知道想乘法國人“東風”的日本人,發現自己到頭來還給法國人幫了忙,會如何想。

日本人止步了。

隻所以退卻,隻是因為——實力。

還是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

前邊講過日本軍隊改編的事,日本此時還未整編成師團,各個鎮台還在國內“鎮壓人心”,抽不出足夠的兵力鎮壓朝鮮方麵。

誰讓天皇一下子就把手裏的牌出完了呢?

第二回合,平手。

*——*——*——*——*——*——

看出大清還有“後招”,日本人又軟了。冷靜下來,惦量惦量雙方的實力,日本人明白:機會已經變沒了,對陣沒有什麼勝算,還是不搞大動作的好。

但小動作還是要搞,否則白白浪費人力物力。

日本全權大臣、外務卿井上馨親自出馬,率日兵千餘,進駐京畿道,直達漢城西門外。1885年1月,井上便另帶衛隊200人入宮,與朝鮮國王見麵,先與朝鮮交涉,搞日韓洽商議和。

老路子,仍然是撇開大清,向朝鮮施壓,榨油。

日方提出五條苛刻條件,包括賠償使館和日本傷亡人員,懲治冒犯日本的官吏,日本要派兵保護使館,租借釜山用於日本駐軍等。朝鮮表示—— 一條也答應不了。

但是,大清使臣適時出麵了,宣示了大清皇帝的意思——還是隱忍。

大清不希望出事,不希望與日本翻臉,不希望真打起來。反過來,壓著朝鮮國王,對日本讓步。

日本與朝鮮又簽訂了一個《漢城條約》,順便又撈了點錢。

第三回合——大清鬆動,又被日本占了個便宜。

*——*——*——*——*——*——

甲申之亂,帶有一定的改革成分,也有脫離大清的意圖和要求。因為“獨立黨”靠日本起事,日本人竟將其定義為“獨立運動”。韓國也有人忘了被日本占領、曾經在上海組建“流亡政府”的事,一度將其標榜為“近代民族主義先驅者”的行動。

這麼一說,人家都是高尚的了。

而我們一些學者,也附和日、韓的這些說法。

實際上,對這個事情,日、韓、朝之間也認識不一,即使一國之內,爭議分歧也仍然很大。

不管其出發點如何,在當時的情況下,采取“前門驅虎,後門迎狼”策略,會得到想要的結果嗎?

以“獨立”之名大加讚頌的日本,可能是——真的還以為別人都忘了這事是誰在後邊撥弄的,或者聽了日本人的話,就不會問他們是不是真心要給朝鮮獨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