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甲申之亂日本人趁火打劫(2 / 3)

他還盡職盡責,發揮主觀能動性,一直積極幫助朝鮮訓練軍隊,與各層各類人員廣交朋友、廣布眼線,甚至連日本人也不斷地稱兄道弟、一塊吃喝,混得很熟。難怪後來他被言官以“與日本公使做親家”、當成漢奸參了一本。實際上,一個梟雄特質的人,用點江湖手段,對日本人搞搞探測,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這次,從帶著一身傷,跌跌撞撞前來報信的朝鮮官員那裏,他又一次及時得到消息。

沒有猶豫,沒有什麼廢話,袁世凱顯示了他的殺伐決斷。

因為派軍艦回大清報信、請示,已經是遠水難救近火。

袁力排眾議,聯係好自己訓練的朝鮮軍隊,布置保護國王王妃,然後,與吳兆有、張光前二將(其實這倆人官級比袁世凱還高呢),分三路進擊,打退日軍阻擊,直接殺進朝鮮王宮。

一舉扭轉乾坤。

再派人至北門關帝廟,將被“獨立黨”劫持的國王迎入清營,成功奠定勝局。

搖擺的國王李熙終於又改回主意,拉下臉來,下令嚴懲政變人員,捕殺了親日派開化黨領袖和十幾名大臣。

不必同情什麼“獨立黨”,他們在政變之時,借助日本軍隊的手,對付所謂“事大黨”手段也是極其殘忍、相當血腥。

這些人反對大清,勾結日本,斬殺大臣,犯上作亂,已經讓傳統的朝鮮人看不下去。連中間派大臣們都起來反對他們,朝鮮軍隊在關鍵時候又紛紛“反正”,焉能不敗。

竹添進一郎見勢不妙,自己放火燒了使館,帶著金玉均,一路冒著朝鮮百姓的投來的碎磚爛瓦,跑到海邊,狼狽潛逃回日本報信去了。

第一回合:由於袁世凱的果決,清朝在和日本對朝鮮的競爭中占了上風。

*——*——*——*——*——*——

天皇聞聽報告自己的駐朝公使第二次被打出朝鮮,狼狽而回,臉真不知往哪兒擱。派人去,唯一的用處就是跑回來嗎?

天皇立刻決定——增兵朝鮮。必須找回這個“場子”。

這次天皇拿出了7艘艦船(包含軍艦和運輸船)——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日本的實力增長之快。

可是,七艘,行嗎?看看吧。

日本政府一邊積極布置,陸續增兵,同時向清朝政府提出抗議,指責袁世凱妄啟釁端,應負甲申事件的責任。

實際上,這件“事變”來的這麼是時候,本來就是你日本人鼓動起來的。竹添在幕後,井上馨在後台,聯手導演了這一幕政變“大劇”。可惜演員太差了,演砸了,成了悲劇。

日本人在選擇時機上,確實是處心積慮。

趁著法國人放火,動手打個劫。

對頭,清廷因中法爭端尚未解決,正腳底失火、頭上冒煙,絕對不願和日本再生麻煩。

但麻煩找上門來,還得應對。

日本政府向清廷提出抗議後,清廷派會辦北洋事務的吳大澂、續昌為特使到朝鮮來調查。

說是調查,看來頭更像是來抺抺光滑牆的。

袁世凱辛苦得來的所有的成果,幾乎毀於一旦。

本來吳特使一行到達的時候,袁世凱這邊已經控製了局麵,留給吳特使大人的事情,就是對付日本人了。

可是,吳大澂不知是老花還是近視,竟先找起了袁世凱的“茬子”。

象袁世凱這樣的小官(營將),在朝鮮鬧出這麼大的事情,不請示不彙報,就是輕啟釁端,就是給大清找麻煩。

該硬的時候沒有硬起來,兩個特使還命令袁世凱把駐守王宮的軍隊悉數調回本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