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衝突,法軍再次被打得死傷50多人。
於是法國人認為,要想讓大清按“合同”辦事,就得拿到大清的什麼地方為“質”——抵押品,雖然花了很多很多錢了,但軍事冒險依然不能停止。
還是得打。
打吧。
********
這便是清史所記:一戰諒山,法軍敗了,請和。
還沒等談攏,二戰諒山,法軍再敗,於是,再請和。
前方接連報捷,形勢不是一般的好。
這次,清廷開啟談判大門,派出了另一位主和派——南洋大臣、署理兩江總督曾國荃,到上海與法國代表談判。但法國人反而提高了價碼,提出了2.5億法朗賠款要求。曾國荃大方地說——隻能以撫恤的名義,給50萬兩。
50萬兩?撫恤?看著這麼眼熟,這不是與日軍侵台時候的價碼一模一樣嗎。
但這個價碼也不行。與日軍侵台時一樣,還是軍機處發了個電報,訓斥了曾國荃和陳寶琛,明確:一文不給。
按說,敗者求和,還提出一些要求,勒索人也沒有這麼勒索的。明顯的態度有問題!
********
但激動,也是短暫的。激情過後總要回歸現實,這就是生活。
此後法軍不斷增兵,不斷壓迫前線清軍,實際已使清軍逐步退回到邊境附近。
最後,1885年2月,前廣西提督、退休老將馮子材再次披掛出征,取得鎮南關大捷,殲滅法軍一千餘人,逐出一百餘裏,收複諒山等地。
法國內閣倒台,國內批評政府的意見紛起。
此時,大清上下意見基本統一。權衡之下,派出了李鴻章作為談判代表,與法國舉行和談。
基本上還是一年前的《天津條約》的基礎上進行。6月9日,李鴻章在條約上簽字了。
越南權益被法國奪走,中國失去了對越南的宗主國地位,同時還開放了幾個口岸,減少了關稅,在鐵路建設、開礦等方麵許了諾,被法國攫取了一些其它的利益。
國人憤慨,直至今日。都說清廷混蛋透頂、李大人糊塗透頂、清各級腐敗透頂,敗了割地陪款,贏了還要出讓利益,世上有這樣的道理嗎?
其實,客觀上講,中國乘機與法國言和,沒割地、沒賠款,已經算作較好的結局。
這個機會,就是法國人也已經被折騰得夠嗆,打算結束的時候。
而且,決不是什麼大清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形勢,也不是應該“乘勝進軍”或者不應該“乘勝議和”這麼單純。
就整個中法戰爭而言,這裏的事情不是在諒山這裏就能了結的。
除了諒山,還有澎湖,還有別處。
法軍除了陸軍,還有海軍,這裏被打了,總要有一個地方找回場子。打打談談,談不攏再打,法國人是鐵了心,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結局是,雖然陸上輸了,但人家海上贏了。
整個中法戰爭,海陸兩個戰場,對方出手就是兩個拳頭打人。
********
這年“秋七月,法水師提督孤拔等率兵船入閩,泊馬尾等處,迫交船廠,欲據為質。時張佩綸以會辦海防兼船政大臣,漫不設備,法遂開砲毀船廠。”(《清史稿》)
清史記錄得同樣簡約,簡約得象敗家子身上僅剩的破布片,遮不住的寒磣。
這就是曆史上的馬尾海戰,又稱馬江海戰。此一役,大清福建水師全軍覆沒,辛辛苦苦建成的馬尾造船廠被打爛。
這就是迫使大清在條約上簽字的兩大重要原因之一(另一個,又牽扯到日本。後邊再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