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掛上倒檔的政治維新王政複古(3 / 3)

就這樣拉拉扯扯好多年,把日本的政治體製搞成了皇權至高無上,名義上內閣、議會分立的半封建、半資本的“雜交品種”。

這部混雜著神權、皇權、上層特權,唯獨缺少民權的號稱“資本主義”憲法,將皇權放在首位,第一條即以“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係的天皇實施統治”開頭,並賦予天皇統帥,決定陸海軍編製、常備兵力量、宣戰、講和、締結條約,還額外具有戰時、國家事變之際的特別大權。

為保證以上權利能實現,天皇還直接被弄成了最大的地主、資本家,大臣們故意讓其擁有可敵全國的財富,很大很大,大到——即使議會卡住預算,天皇拿自己的資產,都可以發得起官吏的俸祿,可以在預算外幹很多事情,比如——造軍艦。

這就是《日本憲法》,未來擴張戰爭的製度之根。

********

日本已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帝國了。

從前的天皇,權力不是落在地方豪強或外戚貴族的手上,就是落在武家政權的手中,天皇可以說隻是一個傀儡。到了明治天皇,終於總攬大權於一身。雖說一幫“元老”們動不動也耍耍牛,但說他僅僅被日本改革派用來作“精神領袖”是不夠的,說他隻是“偶像派”是不對的。

誰要再以為天皇是一個傀儡,明治開始,包括後來的昭和天皇裕仁,那純粹是不察史實。

日本人拿來為裕仁開脫罪責的話,可信嗎?

日本人民被軍國主義分子驅使,軍國主義分子聽從上級的,上級聽天皇的,天皇說了不算……

??????誰發動的戰爭?誰該為戰爭罪行負責?

曆史上真實的睦仁,沒那麼老實,也不象有些人說的那麼不堪。

睦仁極會等待機會,利用機會,爭奪權柄、鞏固皇權。

特別是當對外戰爭、擴張的野心一致時,天皇和權臣們還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各自發揮有力的作用的。

********

在中國,一個皇朝江山坐久了,皇上往往犯迷糊,安享太平就忘了“忘戰必危”的道理。你看中國皇帝善於幹的事就知道了——有寫詩填詞的,有畫畫的,有演戲的,有擺攤的,有念經修道的,也有幹木匠活的。不是隨便玩,那可都是絕對專業水平的業餘愛好。

而日本天皇一家子一旦好不容易掌個實權,就“暴走”。雖然古今中外的曆史證明,處在權力頂峰、至高無上的皇權有一種魔力,容易使人膨脹,但象日本這樣造成滔天禍害的,空前絕後。對於明治天皇睦仁這樣一位年輕、被改革派精心培養,有膽識有見地,渴望建功的人來說,掌握實權就是給他插上翅膀、如虎添翼。

當試著發了幾個號令,發現還比較好使之後,站在那幾個狹長的小島上,一股血直衝腦門子,雄心“勃起”,立誌“開拓萬裏波濤”,妄圖“布皇威於四海”,發起侵略戰爭,把國家引上對外擴張的道路,實在是太正常了。

睦仁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繼承大統,也繼承了日本開疆拓土的民族基因,又生逢其時,麵對一個空前的挑戰,也有了一個大好的曆史機遇。國家統一,直麵世界,在充滿弱肉強食、奉行叢林法則的時代,太適合日本人的本性了。幾千年淨自己打自己了,此時不放手一搏,簡直白瞎了由野蠻向野獸“逆進化”的成果。

師永剛、張凡在《首敗》一書中,以“日本明治天皇一生對位的三位中國皇帝”進行結論性歸納,做了非常有意思的描述:明治對同治——“不同之治”,明治對光緒——“‘光’‘明’殊途”,明治對宣統——滿洲無國。

清日兩國帝王的政治建樹,國家的命運興衰,一目了然。

現在,對日本人來說,大海對麵那個占著一片富饒的大陸,老得快走不動的老大帝國,怎麼看,也象是一個待捕的誘人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