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皇親政了,接下來——
還是一頓打。
維新的內亂、戊辰戰爭……曆時1年零5個月,才告結束。
維新勢力、新興地主和資產階級力量,毫不留情地掃蕩了一切反對勢力。
德川家康勢力終於被搬掉了。
因觸及利益而反對改革的武士團夥終於被清除了。
因負擔加重而起義反抗的下層民眾終於被壓住了。
麵前,已經沒有了對手,局麵終於鞏固下來。
維新派們終於從“倒幕派”中脫胎換骨,恢複麵目。
一大群維新派,加上一大群來自舊幕府的投機分子,成了革命元老,粉墨登場。把持了朝廷政府上下權力,占據了一伸其誌的重要位置,也占據了謀取個人私利的有利位置——沒錯,記住我說的話,這幫人既要留名青史,也忍不住要點真金白銀!
********
終於有機會大展身手。於是,上上下下忙活起來。
忙啥?忙著出國考察,一下子走遍了歐美十幾個國家。
第一件事幹啥?憲政嘛,得先拿一個憲法出來。
製憲的活動,是相當廣泛、相當喜人的。
一時間,各個能人都要歡歡喜喜伸一嘴,拿出了形形色色的草案和建議,掀起了一股熱熱鬧鬧的憲法熱。好象既然高唱民主了,民眾就說了算了;有了憲法,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了。
一番折騰,終於搞成了一本《大日本帝國憲法》。
但是——其他人搞的“製憲活動”都是白扯,得到頒布的這部憲法,是秘密製定的欽定憲法。
是伊藤博文拉著一幫子人,在秘密的地點——最初在東京官邸,其後遷到神奈川縣金澤的一個旅館,最後在橫須賀海上的夏島、伊藤的別墅裏——秘密炮製出來,由天皇的最高谘詢機關——樞密院秘密審定,天皇親臨參與秘密修改、再審定、批準。
自始至終都在秘密當中。
所以,製定和審議決定這個憲法的,不是民主的憲法議會。民間及政府內部的一部分人,還想退而求其次,主張將這部秘密的明治憲法草案提交給國民議會或官民共同的憲法議會上討論,但這也不行。因天皇禦用班子的反對,胳膊終是扭不過大腿,而隻好作罷。
而且,這個憲法,還是以德國憲法為藍本,修修改改炮製出來的,其“民主基因”和“民主成分”可想而知。
1889年2月21日(明治二十二年)紀元節,日本宮中正殿舉行發布憲法的儀式。憲法不是國會授予,而是由皇後捧獻給天皇。
日本人還是興奮不已,各報紙爭相報道,無不自豪宣稱“日本成為亞洲最先立憲的國家”。
隻要奪得第一,走在亞洲前列了就好,其它也不管了。
沒錯,是亞洲第一部。好賴這是部憲法,對亞洲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進步啟示的。
僅此而已。
對日本鼓搗出來的這種隻賦予議會之名、卻束縛議會權力的偽裝的憲法政治,日本自由民權運動激進的理論家中江兆民評論說:國民“未及見到其實,卻先為其名陶醉了。”
明治憲法從開始就跟議會沒發生多大關係,憲法中對議會的權力也設了障礙,留下了“後門”。而本應限製的皇權,卻空前加強了。
當初部分維新派們算盤珠子劈劈啪啪,千撥拉萬算計,事情發展的結果還是超出了他們對“大英帝國模式”的預期。既然把天皇捧上天去、都捧成神了,就不可能再從神壇上下來,頂多降了一個台階。幹脆,再加一把火,培養培養,培養成個激進分子、同道中人,繼續用著吧。
當然還有一部分維新派從來都信奉集權專製,相信這一套對日本更合理更有用。這些人一路考察到德國,聆聽教誨,終於認定,這各模式才是最適合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