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小山首相的心病(2 / 3)

對於美國人幾乎詛咒般的刻薄,小山和鍵不以為然。想起美國人在占領北美大陸時,對印地安土族毫無人性的血腥大屠殺。小山和鍵忍不住熱血沸騰,他很希望自己能夠生活在那一個年代,挽弓搭箭朝屠殺者射去仇恨的一支利箭。

事實上,美國人欲想淩駕在日本人頭上的野心早在戰後就非常明顯了。四十年代中期,美國政府發表了《日本投降後初期美國對日本政策》,其中根本的一條是:確保日本今後不再成為美國的威脅。

當時的陸軍部長羅亞爾坦陳:新的對日占領政策目標是,要使日本在今後對付可能在遠東發生的新的極權主義的威脅方麵,充分起到強有力的,穩定的防波堤作用。

遏製專家凱南也說,“在日本,我們可以幹的事情已經不多了。”

戰敗後,日本人臥薪嚐膽,埋頭苦幹。在短短的的幾十年裏,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有了一定的本錢之後,日本人開始嚐試著由一個“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邁進的道路上。其修飾用語是“追求普通國家”的權利,所突破的關鍵是軍事領域的戰敗體係。

這以後,日本人同鄰國的矛盾激化了,特別是同中國的吵吵鬧鬧成了家常便飯。中日之間的釣魚島問題更是尖銳化。

小山田鍵早在大學時代就傾向於讚同石田鬆根的觀點。

南京大屠殺的組織者石田鬆根對他的朋友這樣過,“我到前線(指中國),並不是和敵人打仗,而是抱著哥哥安撫弟弟的心情。”在給他家人的信中寫到,“日中之間的戰爭,一直是‘亞洲家庭’之間的兄弟般的爭鬥。這些天來,我始終相信,這種鬥爭是中國人反躬自省的辦法。我們這樣做不是因為恨他們。相反是因為我們太愛他們。就好像在家裏,一般來說,做哥哥的必須忍受弟弟所有的壞行為。但是,為了弟弟行為得當,做哥哥的有時也要懲罰弟弟。”

對此,中國的國家總書記白天浩在人民大會堂接見日本的小山首相時,曾經反駁說,“中國和日本是父子關係。日本是一個叛逆的,不聽話的壞孩子。中國是一個寬厚,善良的父親。打狗看主人,中國人民看不慣美國人騎在日本人民身上作威作福。把日本人民從美國強大的武力管製體製下解救出來,徹底打碎美國強加給日本人民的殖民枷鎖是當前中國外交首要考慮的事情。可以這樣說,這一件事情一直讓我寢食難安。毛主席教導我們:“中國應當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讓日本重新作為一個正常的國家,中國有義不容辭的義務。我們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東方傳統的儒家文化思想可以讓我們彼此變得融洽,易於相處。”

據說,當時的日本政府代表團人員聞言一個個目瞪口呆。小山首相也是心潮澎湃的。他的手掌心甚至都攥出汗來。在釣魚台國賓館的首相房間,圍滿了前來探詢首相口氣的日本政府代表團成員。都有人握緊拳頭,高呼口號,“日中友好,共建大東亞共榮圈!”

當然,這一次接見的談話在日本政府代表團的強烈要求之下,中日雙方都沒有對外發表。

不過,在東京的政界,私下裏,有許多議論:認為日本即將出現“脫歐入亞”的國家新苗頭。日本的右翼分子則公開把小山田鍵首相歸類為“親華派”。

這會兒,小山首相把自己的心思重新回到石井鬆根的日中兩國關係論來。這位帝國軍人的話讓西方人覺得莫名其妙。當然,從東亞人的角度來講,這話有一些狡詐,但卻是有一定的緣由的。

對此,小山田鍵說出他自己的觀點,“如果日本不能占領西伯利亞,就應該鼓勵中國人得到它。同樣,基於投桃報李的道理,中國應該支持日本對澳洲的占領。”

在中國古代的一個美麗傳說裏,秦始皇時代,他聽從了方士的建議,派遣了3000名童男童女到遠在蓬萊的仙人島去采集長生不老仙藥。結果,這3000名童男童女如黃鶴樓一般一去不複還了。後來,傳來的消息:他們到了日本,繁衍後代,才有了今天的大和民族。所以,今天日本人的服裝、文字、建築、宗教信仰等許多習俗同中國相近。

不可否認,中華文明對日本的重大影響。所以,那一位侵華戰爭中的日本帝國將軍,絞盡腦汁找出了許多不是可以容易說服別人的理由來為自己國家的侵略行為辯護。

有趣的是,當中國人示好地說,“中國和日本是同文同種,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時。”小山田鍵首相的另一位大學同學,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並不讚同所謂的“一衣帶水和同文同種。”他並且固執己見說,“這是文化上的霸權主義。因為我們民族隻用漢字無法表達感情,我們才獨自創造了兩種假名。”

當時,隻是一名普通國會議員的小山田鍵聽了以後都覺得難為情。

為此,小山田鍵曾經私下同他有過交通。小山田鍵直截了當地反駁說,“如果因為現今日本同中國政治理念不同而否認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巨大影響力,是自欺欺人的行為。”

石原慎太郎也不客氣地響應說,“我非常討厭中國人一點都沒有戰勝國的風度。他們一再敲打日本的做法讓我忍無可忍。而且,我的脾氣很壞,我向來不喜歡嗟來之食。”

小山田鍵一眼便瞧出了石原慎太郎的固執己見,微笑著說,“我覺得,你目前的心態可以用得了便宜還賣乖來形容。你要知道,我們現在的經濟發展發展,完全是得益於對中國的巨大貿易順差。”

當時,石原慎太郎是臉紅耳赤的。

日本戰敗後不久,國家對戰爭的罪行有一定的反省。也才有了所謂的“一億人總懺悔”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