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毛澤東在一個場合這樣說過,“在日本以外的地方還有美國……我們的古人不是忠告說要遠交近攻嗎?”這個時候,毛澤東是在中國出於內外交困的無奈情形之下,想把自己一雙友好的巨掌伸向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毛澤東甚至於說,“在聽說馬克斯和列寧之前就研究富蘭克林和傑斐遜了。”
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鬆立刻作出了熱情洋溢的反應,“美國不能讓世界上最有才能的10億人生活在一個被激怒和被孤立的國家之中。”毛澤東在自己的大書房接見尼克鬆總統時,不由得發出了由衷的感歎,“總統先生,你把手伸過了世界最遼闊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沒有交往了嗬。”尼克鬆回憶說,“當我們的手相握時,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當尼克鬆決定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時候,跟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國大為緊張了。田中角榮首相緊隨其後急匆匆趕赴北京,並用討好的口吻對中國總理周恩來說,“遠親不如近鄰,日中兩國彼此是無法搬家的鄰居。”為了同美國人向中國爭寵,日本人甚至於告訴美國人,“日本同中國交往的曆史比日本同美國交往的曆史要久遠的多。”
那一會兒,當今世界上最讓人眼花繚亂和幾近窒息的三國外交開始了。並且一直延續到現在。隻不過,由於曆史環境的變遷和大國利益所倚重的目標不同,這三國之間的遊戲更加殘酷和劇烈了,而戰爭往往是大國之間關係僵持不下時的最佳解決辦法。
當然,這裏還有另外一個因素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它就是中華民國台灣。可以這樣用一個比喻:在美日中三個大國的爭吵和鬥毆當中,中華民國台灣就是擺在局外的一顆小石頭。美國也好,日本也好,中國也好,誰都想把它撿起來,砸向敵人的。
毛澤東很早就預見了台灣問題的長期性和複雜性,所以很寬容地說,“台灣可以10年,20年不去進行改革,還是三民主義。搞特務,反共,盡他去反,隻要你這個葫蘆是掛在我的腰上,不掛在美國的腰上。”
當時,在中國的台灣海峽,剛剛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八?二三”炮擊金門事件。美國的杜魯門政府立即派遣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從此,這個被毛澤東稱為“葫蘆”的台灣,其處境變的岌岌可危了。
對於處理台灣的策略,毛澤東是頗有遠見卓識的。那個時候,美國政府向台灣當局施加壓力,要國民黨軍隊退守台灣本島,放棄對澎湖,金馬等沿海島嶼的控製。事實上,這就是在搞兩個中國。這樣一來,毛澤東的一聲炮擊金門令下,給蔣介石解了套。
對於美國人的兩個中國陰謀,蔣介石是有所警惕的。美國人勸說蔣介石。“放棄所有沿海島嶼,搞沿海島嶼中立化。”說白了,就是推行“劃峽而治”的陰謀。1955年,蔣介石說,“台灣和大陸本屬一體,骨肉相關,休戚與共。”
五十年代末,美國軍隊在黎巴嫩登陸,英國出兵約旦。一時,中東並國際形勢突然緊張起來了。
炮擊金門後的毛澤東親自撰寫《告台灣同胞書》,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發表。“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美國人總有一天會拋棄你們的。”毛澤東建議國共舉行談判,和平解決問題。
不久,毛澤東再撰《再告台灣同胞書》指出,“中國的事情隻能是我們中國人解決。一時難以解決的,可以從長計議。”
對於美國人插手台灣問題,鄧小平也很有先見之明的。八十年代初,鄧小平對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立宇說,“台灣萬萬不可讓外國插手,那樣,隻能意味著中國還未獨立,後患無窮。”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的國防部遠東戰略小組對台灣的政治走向,準備了三條道路。
一.台灣“獨立和自治”
二.台灣移交中國
三.先將“台灣”托管,後通過“公民自決”的方式決定台灣的命運
1943年12月1日,中國,美國和英國在重慶,華盛頓和倫敦三地同時發表《開羅宣言》,台灣正式回歸中國。
在中國大陸的台灣人聞訊致電蔣介石,“傾見報載開羅會議重大成功,台澎等地歸還中國,凡我台胞同深感奮,如蒙鞭策,願效馳驅。”
對《開羅宣言》,美國的台灣問題專家柯喬治說,“這宣言不是一本慎重草擬的官式文書,而不過是一種承諾,要分割搖擺在狐疑的中國人麵前的戰利品而已。它僅是一種表意宣言,答應重劃日本人占有的領土。我們應該記得,《開羅宣言》不是一個很有約束力的條約,基本是要使蔣介石繼續與日本人打仗的計謀。文書所提到的領土,在當時沒有一地是在聯軍的手裏的。”
美國軍方根本不把《開羅宣言》歸還台灣給中國的承諾當一回事。
不久,剛剛簽署了《波茨坦公告》的杜魯門總統也改口稱,“台灣地位未定論”。
五十年代,美國駐台灣大使卡爾?蘭欽在寫給美國國務院的一份報告裏寫到,“台灣島上的中華民國可以成為世界上一切愛好自由人士的華人的基地。”
炮打金門,毛澤東的戰略決策是超人的成功的。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方這樣聲稱,“我們的炮彈從金門鑽進去,從美國的那邊冒出來。”
毛澤東的如意算盤是,,通過打蔣而打美,既要打疼蔣,又要避免與美直接作戰。”
而且,毛澤東還說了一大通著名的“不怕鬼論。”不要怕鬼,你越怕鬼,你就越不能活,他就要跑進來把你吃掉。我們不怕鬼,所以要炮擊金門。”
中日之間的甲午戰爭,以大清帝國戰敗而告終。戰後,日本開始對清政府提出了“中國割讓盛京省南部地方,台灣全島及所屬諸島嶼等一係列蠻橫無理的要求。”
當時,李鴻章以“台灣已立為行省,無法送與他人。”予以反駁。
這時,在東京李鴻章下榻的旅館,發生了日本人小山豐太郎向李鴻章開槍,傷其麵骨的惡性事件。李鴻章的境遇引起了世界列強的同情。
日本人當心夜長夢多,“引起某一強國的趁機幹預。”而發生對日本不利的事情。於是,日本決定有所讓步。1895年,伊藤博文將條款內的軍費賠償要求削減部分後,塞給李鴻章,要求清政府盡快答複。並威脅說,“倘不準,定即添兵。”
清政府諭旨李鴻章,“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無可商議,即遵前旨與之定約。”
“弱國無外交”。李鴻章雖然有心為大清國多爭得一些權益,但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隻能做一些小動作,在細節力求不吃虧。
日本人知道台灣已成為囊中之物,開心之餘又急不可耐。伊騰博文要求中國在簽約後一個月交割台灣。
李鴻章認為“一月之限過促,貴國何必急急?台灣已是口中之物。”
伊藤博文絲毫沒有臉紅地回答說,“尚未下咽,甚饑。”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正式簽署。清政府承認朝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和台灣及澎湖諸島給日本,賠償軍費2.3億兩。加上遼東半島的贖還費3000萬兩白銀和威海日本駐兵費等,共計23150兩白銀。這筆巨額戰爭賠款相當於當時清政府的4年財政收入總和。
單單是出讓海關這一項,清政府就損失了海關稅收6億兩白銀。
日本人所獲的巨額賠款讓自己一夜暴富。中國人愛說,“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深諳中華文化的日本人就此嚐到了甜頭,這也為他們以後的貪婪擴張主義增加了說服自己的份量。
《馬關條約》讓中國人倍感沮喪,昔日的泱泱大國子民驕傲一下子盡失。
對於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馬克斯更是尖銳地指出,“一個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幅員遼闊的帝國,不顧時勢,仍然安於現狀,由於被強力排斥於世界聯係的體係之外,而孤立無依,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這樣一個帝國終於要在一場殊死的決鬥中死去。”
“亞細亞的勇士張開了血盆的口,一下子吞噬了台灣。”當時,一位歐洲人這樣形容日本人對台灣的占領。
消息傳到台灣,台灣人民慷慨激昂。“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玩,而我民而不可玩。”許多台灣人表示,“全台赤子誓不與倭人俱生。”
這期間,日本對台灣實行了五十年的殖民主義統治。情理當中,日本人對台灣有一種特殊的愛戀情懷了。
所以,當中國大陸發出要統一台灣的口號時。日本的東京知事石原慬太郎叫嚷,“中國人用武力統一台灣的威脅讓我直皺眉頭。”
六十年代末,蔣介石在會見日本首相佐藤時表示,“美國有兩個中國的想法,殊不知,‘兩個中國’的辦法,是我所絕對反對的,也是中共所不能接受的,僅是一種幻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