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解釋此類連禽獸都不如的人類暴行?
菲利浦?津巴多通過這項著名的實驗,還讓我們看到了近期發生的美軍在伊拉克對阿布格萊布監獄犯人做出的生理和心理虐待行為背後人性的黑暗麵。2004年5月,全世界的人通過虐待影像證據目睹了:年輕的美國男性和女性,用令人無法想象的方式虐待犯人,居然還以數字影像記錄受害人痛苦的過程。從影像資料中可以看到:“他們就像獵人展示獵物般驕傲,我們看到微笑的男人和女人在虐待卑微的動物。”菲利浦發出質疑:“他們為什麼要留下一旦公開就會讓他們陷入麻煩的影像證據?”“究竟是在什麼情況下,監獄能讓原先狀態良好的軍人做出惡行?”(參見《路西法效應》p20)
在斯坦福大學裏,菲利浦?津巴多在警方的配合下,進行了一項著名的斯坦福模擬監獄實驗,一些普通的大學生被分成兩批,一批扮演獄卒,另一撥人扮演囚犯。短短一周時間,斯坦福大學的地下室,從模擬監獄演變成真實的“人間煉獄”,心理學家“驚訝於善人如何輕易被環境改變,成為十分殘酷的人,而且改變程度可以多劇烈。”那些被賦予管理權力的“獄卒”扮演者,充滿了優越感,變得趾高氣揚,目空一切,通過殘酷虐待被監管者而獲得快感。“他們原本隻是用輕佻的心態來扮演這角色,最後卻一再跨越界限開始認真虐待‘他們的囚犯’。”那些“健康的年輕人在身為囚犯的極端壓力、挫折及絕望下呈現出病態症狀。”而管理這座監獄的是心理學家,不是國家。
在對模擬監獄與伊拉克阿布格萊布監獄進行對比考察後,心理學家發現:兩者竟然有著相似的社會心理過程。
從數十個小偷的口述實錄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情境”在他們的人性下滑軌道中發揮著多麼強有力的無形推手作用。對於他們來說,所謂“情境”不是“斯坦福大學的模擬監獄”,而是由童年記憶、人際關係、社會氛圍、價值觀等等共同構成的。
同時,筆者還發現了其他一些導致他們人性下墜的因素。比如受教育程度。在接受筆者調查的小偷中,幾乎尚未發現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因種種因素,他們很早就輟學,然後便進入生存競爭的掙紮中。他們在生存競爭中,與那些受過高等教育或占有社會特殊資源的人群比,顯然處於劣勢。當他們不斷膨脹的對財富占有的欲望,與他們的生存能力形成巨大的落差時,就離鋌而走險、以偷竊占有他人財產為捷徑致富,就僅有一步之遙了……
但也有個別例外:一對大學生情侶,因自己的電瓶車被竊,憤而動起偷竊別人電瓶車的念頭,以此報複社會。二人連續竊得三輛電瓶車,一輛留著自用,另兩輛則企圖通過網絡銷售。
在小偷群體中為何聾啞人特別多?這是需要有關部門給予特別關注的社會現象。他們是社會底層中最弱勢的一群,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他們顯得特別的孤立無助。如何完善社會救助機製,給他們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以免因生活所迫而把他們逼到扒竊的犯罪道路上去……
這是很具體,解決起來也不十分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