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生活所迫與賊癮成性(2 / 2)

家住上海寶山的張先生是滬上有名的玉器收藏家。他收藏的100多塊玉器中,有一塊是春秋時期的和田玉璧,尤為珍貴。據張先生估價,這些玉器的市值約在3000萬左右。可是這些珍寶在某天黃昏時,卻被竊賊洗劫一空,令他痛不欲生。那天晚上7點多,張先生打開家門一看,家中一片狼藉,抽屜、櫥櫃、床頭櫃的門全都敞開,衣服雜物被扔了一地。他將自己的藏品清點後發現,138件玉器和30多幅名人字畫全被卷走,包括那塊春秋時的和田玉璧。從警方現場勘察的痕跡看,竊賊是撬斷鐵柵欄破窗而入。

難道竊賊也有收藏嗜好,是衝著他的藏品而來?就像瑞士一個叫斯特凡的專門偷竊藝術品的人一樣,他與很多竊賊為錢財而偷竊所根本不同的是,他偷竊純粹是為了滿足自己對藝術品的癡迷和熱愛。他在寫給父親的一封信中稱,由於心裏知道永遠無力購買那些令人心儀的藝術品,他決定憤而“下海”行竊。這個看上去溫文爾雅的竊賊,足跡遍及歐洲140家博物館和教堂,偷走了高達數億歐元的239件藝術品。有趣的是,在法庭上,當檢察官在介紹他偷竊的藝術品時,斯特凡忍不住數次糾正檢察官對某個藝術品所作的不專業的錯誤的描述。像如此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力和品位的竊賊,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上恐怕都極為罕見。

偷竊張先生藏品的人,顯然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收藏欲望。此人什麼值錢的東西都要,銀行卡、金銀首飾,就連重達幾十公斤的張先生嶽母存放的兩大桶一元硬幣也被竊賊拎走了。那麼是因為生活所迫,為錢財而來?此案破獲後,警方發現竊賊龐某經濟條件很好,即使算不上富豪,也屬豐衣足食、有房有車之人。他不用通過偷竊解決生存問題,但龐某卻已有多次破窗入室偷竊的經曆。

他是如吸毒者有毒癮那樣,也有“賊癮”?因“賊癮”纏身難以戒除,隔一段時間就要滿足一次自己的偷竊欲?

還有一種小偷,大概可以稱之為類似梁山泊好漢的“英雄”了。他們隻偷富人,且將偷來的財物用來救濟那些貧困的窮人,此行被人譽為“偷富濟貧”。但這樣的案例,隻存在於曆史傳聞中,在現實生活中從未聽說過。前不久,在山西沁水柳宗元遺族故居,我聽導遊講到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山西晉城一帶有一名“賊小旭”的神偷,專門“偷富濟貧”。某日,他探明當朝皇上剛剛賜予柳家後人一套鳳冠霞披,是非常值錢的寶物。柳氏家族很富有,“賊小旭”就飛簷走壁進入柳氏大宅,把這套“鳳冠霞披”偷了。為了防止被發現,他把東西拿到京城的當鋪去出售,結果恰好撞進了柳家開的當鋪,被發現了。柳氏後人,不但沒有抓他,報官,反而天天好酒好菜款待這位令人尊敬的神偷,待為上賓。一連數月,“賊小旭”不好意思再吃喝下去,就承認自己偷了柳家的寶物,並告誡同夥,勿要再涉足柳氏大院。

今天,到哪裏去找有如此境界的神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