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23.“線人”(1 / 1)

還是在三年多前,有人就曾給胡雪林抓獲小偷的數量做過一個統計:有5000多名。在他管轄的區域,哪裏有小偷的魅影出沒,他的身影立即出現在哪裏。他的“戰績”顯然不是“瞎貓”碰“死老鼠”碰出來的。

那麼,他僅僅是靠那雙“神眼”?不全是。

再好的眼力,即使目光如炬,射程也不過數百米,有效範圍至多也就幾十米;再敏銳的眼光,即便如放大鏡,讓罪犯纖毫畢現,也隻能在與罪犯麵對麵時才能發揮效能。很多小偷在距他幾公裏、數十公裏外現身,他就能發現,靠的什麼呢?俗話說叫“線人”、“耳目”,用現代社會一個時尚的說法是“信息員”。全市常年給胡雪林提供“可疑分子”信息的有300多人,他們分布在小偷最有可能出沒的地方,比如二手手機回收店鋪,如果有人三天兩頭來此處出售舊手機,那麼他此人必定有偷竊手機的嫌疑;還有的人偷了電瓶車、摩托車,他總得想辦法變現,把贓物變成貨幣,才能去消費,否則就毫無實際意義。小偷出售此類贓物最多的地方就是修車的攤鋪。小偷們想象不到,這些地方都有“胡氏情報局”的“情報員”,一發現形跡可疑之人,信息立即傳遞到了胡雪林那裏。

某日中山橋附近有一個二手手機店老板打電話給胡雪林,說有兩個小青年來賣手機,要價很低,舉止十分可疑。胡雪林答:“你想辦法先穩住他們,我馬上過來。”說完,胡雪林攔了一部出租車直奔中山橋。等胡雪林趕到時,老板說因價錢談不攏,兩個小青年已到五星電器商場去了。說是價錢談不攏,其實老板心裏有自己的“小九九”:如果小青年在他的店裏被抓,他肯定要被小偷同夥懷疑是他“放水”了,弄不好招來一幫小兄弟把他店砸了,豈不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至於價格談不攏,那是鬼都不相信的借口。價格既然都那麼低了,還有什麼談不攏的?他是故意把“禍水”引走:我這店不收這種牌子的手機,五星電器商場有專門回收手機的地方,沒準兒能賣個好價錢。兩小偷信以為真,就去了他推薦的商場。

警察和小偷兩頭都不得罪,手機店老板簡直是諸葛孔明再世。

胡雪林向老板簡單詢問了一下兩小青年的外貌、衣著特征,就直奔電器商場。一到商場內,胡雪林不費吹灰之力,就發現兩小偷正在手機櫃台邊轉悠,尋找買主。胡和兩徒弟掏出手銬,沒等他們反應過來就將他們銬了。然後從他們身上搜出了六隻手機,價值1萬多元。

……

當鎮江最大的百貨大賣場大潤發剛開張時,甭說每天來購物、即便不購來瞧新鮮的人也如潮水般一波一波往裏湧。賣場老板既開心得如同有人在他胳肢窩裏撓癢癢,也時而眉頭緊鎖,為每天多達數十起的顧客錢物失竊投訴案而苦惱。他不知道,超量的購物者人頭湧動,也給“小偷公司”創造“業績”提供了最佳良機。這段時間有不下於5個偷竊團夥、30多個小偷不約而同地會集於此,每天在商場內外頻繁進出。胡雪林便帶著徒弟到大潤發以及周邊地區的公交車站、長途車站調查,聽到一些“信息員”反映,這段時間乘車進出市區的啞巴乘客突然多了起來。啞巴購票與常人不同,因語言不通,他們必須要把前往某地的時間、地點,寫在紙條上給售票員看。為了不打草驚蛇,胡雪林和反扒大隊的隊員們先分頭跟蹤觀察鎮江與外地的進出交通通道,了解小偷團夥的活動規律。經過幾天發現,小偷團夥中既有啞巴,也有正常人,還有的是吸毒分子。他們都以周邊城市做落腳點,每天流竄來鎮江,先是以超市二三樓的網吧為暫棲地,當超市人氣最旺時,他們便陸續出動,相互掩護共同作案,得手後迅速乘車離開鎮江。這些團夥雖然相互不認識,也沒人擔任總指揮,但他們卻相互配合默契。通常他們一早會聚在網吧,等到10點左右,超市人流猛增時,有一批人先下到一樓超市作案,東西到手了,回到網吧;然後守候在網吧的第二批團夥下去作案。第二批上來,第三批再下去……中午飯就在網吧裏吃。飯後繼續“作業”。他們這樣輪流“作業”,為的是防止同時作案既相互幹擾,又容易暴露。等待的人在網吧上網,讓人感覺不到他們有什麼異常。

為了把他們一次性掃蕩掉,胡雪林他們先調看了大賣場的監控錄像資料,同時讓網吧提供了這批團夥每人上網的身份證掃描圖片。這天,胡雪林等身著便衣的數十位反扒大隊成員也早早來網吧上網。等扒竊團夥一批批下去作案、又全部回到網吧時,他們把網吧大門關閉鎖定,來了個甕中捉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