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書的讀者、按比例,興許有一多半是衝著D&D規則來的。雖然打著D&D的旗號,必須承認許多內容經過了個人加工,對規則本身進行過“適應性改造”,原則如下:
1.D&D世界大都以中世紀西方社會為原型,基本的生產力水平、社會結構以及哲學品類都打著顯著的“文化標簽”。除去D&D人物的非戰鬥技能不談,在這種規則製約下,中世紀歐洲社會“尚武、虔信”的精神特質被生發到極致--人物為戰鬥而存在,戰鬥力和個人價值成正比;信仰本身、除了體現價值多元以外,也表現出直接與暴力掛鉤的特征(神術施法者\\聖武士等等)。本書對以上內容進行了根本性調整:書中的“半架空世界”和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有直接曆史淵源,可以說這個世界所遵守的原則,首先是物理學、其次是神秘主義、最後才是不完整的D&D規則。“不完整”集中體現在社會生活的“真實性”這方麵,也就是說,普通人不會把“提高戰鬥力”當成生活目的,他們所關心的和我們沒什麼兩樣--穩定收入、漂亮老婆、舒心的家庭生活……當然,就社會構成而言,武士階層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並不低,這是由連年征戰的現實決定,而不是說對打打殺殺情有獨鍾。綜上所述,本書著力描繪的人物、是哪些從事最危險職業、數量極少、死亡率極高的另類人群--他們“不代表”一般化的生活狀態!
2.關於戰鬥過程的嚴謹性:有讀者提出,法師職業的從業人員應當隨身攜帶法術卷軸,以備不時之需,這些人畢竟記憶的法術有限,打起來隻怕不能應對所有突發狀況,需要更加謹慎小心。這種說法絲毫沒錯,但是表現在文字上,卻用不著增加多少卷軸、藥水之類的輔助物品。原因是,“這些人沒有治療藥劑”!有沒有“治療藥劑”,是區分遊戲和現實的根本性標誌。試問,美國大兵穿著全套“陸地勇士”單兵作戰裝備、在挨上一槍的狀態下,還能發揮幾成作戰能力?一個遊戲中的戰士隻要帶足三十瓶治療水,掌握好作戰節奏、單挑一個獸人部落沒多大問題。真實狀態下,要有這種靈丹妙藥、軍工企業早成了醫院的附屬單位,大家比賽喝藥速度就好了!對一個真正從事高危職業的人物而言,所謂“戰鬥技巧”,有時候還不如穩定的心理素質重要--李小龍要是一條腿骨折,又不存在掌握“治愈術”的牧師,作者這樣的爛人都能拿拖把打暈他。一身功夫也敵不過肢體的傷殘,人力有時而窮,這是句實話。
3.所謂“刀鋒行者”:也就是“走在刀尖上的人”,基本是對書中各類較為極端的戰鬥人員的統稱。這些人在身受重傷的情形下,要麼老實找大夫去醫院,要麼自恃體質屬性高等待自然痊愈,要麼隻得草草把命丟了。最優秀的戰士也不能違背常識,除非不用硬碰硬,大家的水平最多也就停留在史泰龍扮演的蘭博那個程度,奧特曼什麼的、正常狀態下絕不會出現。文中一個正常的法師,更接近於工作穩定的公務員,腦子裏該是有正麵效果的“生活型”法術--幫助加熱燒杯啦、夏天製造點冷飲什麼的--不會忙於計算傷害輸出,豬腳的生活才是其中的另類。綜上所述,即便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法係職業,也用不著時刻準備、確保自身能對付所有潛在的威脅。畢竟,他們的對手也隻是會犯錯、顧慮不周的凡人。真打起來,兩回合見勝負才是理想狀態,拚命的時間越長,突然死亡的可能越大。雖說小心駛得萬年船,過份小心的話,神經衰弱就成了職業病的首選。
總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