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雷霆 (四)(3 / 3)

“我等謝大人寬宏。無論我等將來到了何處,大人之恩,沒齒難忘!”還是祖得仁臉皮厚,走上前,再度長揖倒地。

“咱們有幸在同一地方為官,本來就是緣分。互相幫忙是應該的,總好過互相拆台不是!”李旭向旁邊避開半步,然後以平級之禮相還。“諸位先別忙著道謝,看看我寫的奏折,除了剿除盜匪、安頓災民的功勞,還漏了些什麼。大夥不要客氣,群策群力!”

話說到這個份上,旭子和眾人之間終於有了些同僚的模樣。幾位郡守互相推讓了一番,最後選定由博陵太守張君明和趙郡太守祖得仁兩個為代表,將李旭已經寫好的奏折接過去粗略看了一遍。大隋目前地方動蕩,所以旭子盡揀了勤政愛民、協助征剿流寇方麵的實在功勞給眾人向頭上安。幾個郡守樂得合不攏嘴,卻也在旁邊非常適時地提醒道:“李大人抬舉我等,是我等的榮幸。但陛下恐怕不愛聽各地有這麼多盜匪的事情。大人今後給朝廷的奏折,不如多寫一些地方風調雨順,朝廷德被萬民,你我盡心教化的功績。雖然看上去有些不著譜兒,但能讓皇上聽著耳順,也是咱們做臣子的福氣!”

“如果幾位大人不說,我倒疏忽了!”李旭遺憾地拍了自己一下,笑著道歉。他趕緊命人將趙子銘傳進來,把幾位郡守的意思大致說了,叫他下去重新草擬給朝廷的奏章,待自己再次用印後,快馬加鞭送到洛陽。

“煩勞趙長史!煩勞李大人!”張君明等人連連拱手,半年多來,他們從未像今天這般對李旭和他的下屬客氣過。旭子擺擺手,吩咐趙子銘抓緊時間修改奏折。然後拿起自己的曾經頒布的政令,繼續說道:“幾個大人認為李某行事唐突,其實是一個誤會……”

“誤會,絕對是誤會!”張君明、祖得仁等連連點頭,唯恐再惹撫慰大使不快。“我等一時被霄小蒙蔽才做下這等糊塗事。好在大人解釋得及時,否則一旦釀下大錯,縱使大人事後寬容,我等也再難於地方立足了!”

“那倒不至於。幾位大人是出於一番公心,李某非常理解!”旭子友好地向大夥笑了笑,接受了對方的妥協,“其實這個辦法並非李某獨創,此乃上柱國、左光祿大夫張須陀大人在齊郡的舊例。想那曆城僅一縣之地,招賢榜張貼後還請來了羅士信這樣的絕世勇將。咱們以六郡之大,燕趙千古靈秀,豈會發現不了遺賢?”

“肯定有賢良埋沒在野,這都是我等應該替大人做的。讓大人做在了我等前邊,大夥好生慚愧!”祖得仁順著李旭口風,馬屁之詞源源不斷。剛剛被打了一悶棍,此刻李旭即便強要他們在政令上聯署,眾人也不敢說半個不字。況且對方還給了他們一個天大的人情,幾位郡守沒理由繼續分不清好歹。

“我見幾位大人平常實在辛苦,所以也就將此事接了過來,大夥別怪李某越俎代庖就是!”旭子點點頭,對祖得仁的識趣表示嘉許,“這次征召,並不是所有來投者都用,首先要通過一輪考試。然後分文武補充入我的軍中。主要充當底層軍官和幕僚,其次是為民屯找幾個盡心盡力的主官。等他們在軍中把規矩都學會了,李某才會酌情推薦給諸位大人。至於諸位大人錄用不錄用,還看他們自己的本事,李某決不敢強求!”

聞聽此言,六位郡守立刻點頭如雞啄碎米。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李旭硬向地方安插官吏,把手強伸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沒想到對方事先已經留好了緩衝餘地,更沒想到自己最後還有決定權。“早知道這樣,我等找李將軍鬧個什麼勁兒!”有人後悔得直想抽自己嘴巴。轉念一想,沒這次衝突大夥也不會了解李將軍的手段,心態立刻平了,目光中除了感激和恐慌之外,隱隱還帶上了幾分佩服。

“就怕地方士紳那邊不會理解大人的苦心!”張君明想得長遠,把自己最擔心的事情擺到了桌麵上。各郡的屬吏中,有很大一部分出身於地方望族。無論哪個郡守上任,都會迅速和那些望族達成妥協。維持表麵上的和氣對他的政令是否能得到有效執行至關重要,如果地方望族不肯,郡守大人再強項,有時也難以壓住地頭蛇。

“我已經給崔、李、張、王幾家的長輩打好了招呼。他們幾家的子侄多年習文練武,準備應舉,結果科舉說停就停了,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開。幾家的子侄正愁找不到出頭機會,當然不會拒絕與他人同場相較。真正公平比試的話,他們這些人師出名門,勝算十中有九……”

“原來大人已經和幾個豪門早打了招呼!我等真實傻到了家!”幾位郡守以目光相視,心裏不約而同地想。

既然地方豪門都表了態,他們何苦再得罪人。當即郡守們爭相在政令上附屬了自己的名姓,並表示一定動員好本郡英才前來博陵參加考試。李旭笑著接納了對方好意,把政令重新完善過了,用了印,交給幾位郡守帶回各自的治所向下頒發。

招賢的消息傳出,民間立刻人聲鼎沸。自從大業六年起,朝廷已經暫時中止了科舉。很多出身寒微的讀書人失去了進身之階,不得不從事一些帳房、管家之類的低賤工作以謀生存。還有一些鬱鬱不得誌者,則暗中與土匪流寇聯絡,以求將來對方真成了事,自己也好有個進身之階。

猛然間走正經路子謀求出身的渠道又暢通了,前來應試自然就成為不甘平庸的地方名士們首選。雖然據傳聞汾陽軍大總管為人粗魯了些,對下屬要求亦極其嚴格,但好歹他讓大夥看到了改變出身的希望不是?而一些肩膀上有些力氣的練武之人更是踴躍應募。李將軍本人的功名便是取自馬上的,他應該不會狗眼看人低。況且依照大隋慣例,每個級別將軍手中都有一堆空白告身,主將升得越快,手底下空缺越多。追隨著升官像李將軍這麼快的主將,大夥不愁沒缺可補。

“不知道考過了試,能不能回地方上作個戶槽!”官道上,背著行李、書本趕往博陵的寒門子弟滿眼憧憬。像旭子當年一樣,他們也沒有太大的誌向。能讓父母吃一碗安穩飯,能讓自己和自己的子女不再受那些衙門裏的協辦、幫閑們欺負,他們便自覺十年寒窗沒有白費。

“功名但在馬上取。李將軍正準備對土匪用兵,咱這兩下子估計能派得上用場。一旦能補個旅率、隊正什麼的……”無數騎著駑馬的少年將肩膀廷得筆直。他們這幾年模仿對象就是傳說中的李旭。據說此人當年初到懷遠鎮投軍,也不過被授了個旅率。完全是憑著手中長刀,硬生生在頭頂上給自己劈出了一片天空。

“旁的不說,咱隻管殺賊!”也有人從軍的目的非常簡單。“李將軍幫咱過安穩日子,就值得替他賣命。況且他為人素來公道…….”

抱著各種各樣的心思,大批的年青人湧入了汾陽軍大營。考試的模式很簡單,文官考試,題目幾乎是照搬了大隋的郡縣科考。而武將的選拔,則由應募者自行演示武藝,幾個有多年征戰經驗的郎將當場進行評定。

來者一旦通過考試,則按評定結果。或進入幕僚圈幫助趙子銘處理民屯事務,或被授予旅率、隊正、副尉、夥長等相應武職,直接成為李旭麾下的一員。

因為是第一次嚐試,考試的過程中難免發生一些不大不小的混亂。幾個郡守通力合作,把所有問題都妥善處理掉了。結果出來後,地方上大部分人都感到滿意。世家大族的子侄都粗通文墨,略涉武技,所以在名列前茅者居多。而一些對生活已經絕望的寒門讀書郎和江湖閑漢也憑各自的本事殺入重圍,為自己爭得了一個安穩飯碗。

最不滿意的就是盤踞在上穀山區的漫天王和盤踞在涿郡北部的曆山飛兩個,二人經過多年劫掠,已經都各自擁有了一小片地盤。即便不能爭奪天下,關起門來作個土皇帝也能快活逍遙好長一段時間。他們沒想到新來的撫慰大使居然開辦民屯跟他們爭奪百姓,他們沒想到汾陽軍大總管李旭居然還有發榜招賢這一安撫民心的絕招。令二人更沒想到的是,招賢試結束還沒幾天,他們還沒計算清楚這套無影無蹤的拳腳給自己到底造成了多嚴重的損失,安插在地方上的眼線已經冒死送來了情報:

汾陽軍離開博陵,馬步將士共三萬,沿官道北上。三日行軍百五十裏,前方已經抵達遒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