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出仕 (四 下)(1 / 2)

第二章 出仕 (四 下)

天漸漸轉冷,李旭的心也一天比一天變涼。在他心中,真正的官軍應該是羅將軍、步校尉那樣叱吒風雲的鐵血男兒,絕對不該是身邊這些混吃等死的家夥。這些人非但沒有馬上取功名的雄心,甚至學一學怎麼握刀的心思都沒有。

但失望的心情並不影響他每天帶隊巡倉,也不影響他與上司和同僚們打成一片。劉弘基那天教導得好,如果你沒有力量改變現實,隻能強迫自己去適應。懷遠鎮這裏雖然不理想,總好過了去別的行軍中做小雜兵。況且身邊這些同僚雖然懶了些,色了些,心腸卻都不壞。至少他們從來不做強買強賣,欺壓良善的勾當。

‘行軍和虎賁鐵騎不一樣!’經過了近半個月的琢磨,並與王參軍等老油子請教,李旭終於弄明白了大隋軍製的概況。依照建國以來的傳統,全國兵馬分為禁軍、府軍、邊軍和行軍四大類。其中禁軍也稱內府,是二到五品官員的後代才能加入的地方。而府軍和邊軍是大隋的常備兵馬,加入後全家可以免除課役。至於行軍,則屬於朝廷對外大規模作戰才拉起來的臨時隊伍,通常由府軍老兵擔任隊正、火長一類軍官,普通士兵全是強征來的百姓,鎧甲、兵器和戰馬都需要臨時征來的士兵們自己準備。

此番東征,皇帝陛下一共征召了一百三十萬人,以府軍為骨幹組建了十二個行軍,每軍人馬從五萬到三十萬不等。唐公李淵負責在懷遠鎮替所有兵馬準備糧草,不隸屬於任何行軍。皇帝陛下專門給了他一個從五品司庫督尉的職務,轄一千二百人,分為四個團十二個旅。能當上火長、隊正、旅率、校尉的,幾乎每個人身後都有各自的背景。

“實話實說,咱們這幫兄弟就是來混幾天日子,順便撈點功勞回去給父母長臉的。你別那麼看不開,整天沒個笑模樣。虎賁鐵騎是厲害,咱大隋傾國之力不過養活了五千來人。連皇上東征高麗這麼大的事兒都舍不得帶上,你算算有多嬌貴。老弟你在這是個隊正,到那裏去,估計連火長都沒的做,別想不開,幹!”王參軍一邊安慰著李旭,一邊勸酒。他出身於淮南王家,世代簪纓的大戶。可惜投錯了胎,庶出。所以無法靠門蔭當官,隻好到軍中先積累些功業。

“人生行樂須趁早,兄弟!功名自古馬上取,這話不假。但萬一失手,就成了幫對方取功名的那顆人頭。看開點兒,有唐公幫襯著,你還愁不發達麼?”說這話的是掌管刀甲、儀仗、厚衣、被褥的司倉參軍齊破凝,大夥都習慣稱他為老齊。年齡隻有二十五歲,看上去卻好像三十開外。和劉弘基一樣,此人算個官宦之後,自幼被授了左勳侍的虛職。家中人丁不旺,沒有兄弟姐妹,為了不出征戰死,所以主動投到唐公麾下來替大軍管理倉庫。

“至,至少咱這不愁吃穿!傳遞家書也方便!”錄事參軍秦子嬰結結巴巴的插話。他是壟右秦家的獨苗,寫得一筆好字,所以被李淵安排在軍中做錄事。順帶著也幹些幫著低級軍官們寫寫家書,幫王元通,齊破凝這些無聊人物寫寫喝花酒時專門用的情詩等雜務。

“謝謝諸位兄長,我隻是隨便問問而已。之所以提起虎賁鐵騎,是因為有個老朋友在那邊做校尉!”李旭舉起酒杯,狠狠地飲了一大口,說道。

傳遞家書方便,這好處他深有感觸。唐公體貼下屬,對某些假公濟私的行為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低級軍官的家書總是搭官府公文的便,由驛卒經官驛傳遞。如此一來,從懷遠鎮送信到上穀郡隻需要兩、三天時間。而易縣是上穀郡治所,如今縣令對李家十分客氣。

縣令對李家客氣的原因是唐公親筆寫了一封信給郡守,告訴他李旭被自己以良家子的身份征辟。過去棄學從商的選擇,屬於軍中秘密公務。如今公務結束,身份也拜托郡守給改回來。郡守大人覺得事情奇怪,仔細問了唐公派來的送信人,才知道上穀李家與壟右李家居然是同宗,如今唐公已經認下了李旭這個世侄,特地留他在軍中曆練。

既然是唐公的世侄,那自然不可能是真正去經商。既然已經在軍中當了隊正,並可能繼續高升,那自然不可能是逃兵。郡守和縣令都是幹吏,這麼點推理難不倒他們。所以不到半天時間,李旭的事情就統統得到圓滿解決。作為地方父母,縣令大人還親筆寫了品學兼優四字評語,交由下書人送給唐公,算做自己對本縣賢良的推薦。

得到兒子的消息後,李旭的父母也很快托人捎來了家書。對兒子突然離開蘇啜部以及馬上到手的兒媳不翼而飛的原因,兩個老人在信中沒有多問。隻是告訴李旭,家中一切安好,兩次托人帶來的財物均以如數收到。長房大哥聽說李旭有了出息,特地邀請老李懋參與族中事務。這回,父親李懋不用再多交香火錢,而是像其他長房兄弟叔伯一樣,每年都可以從晚輩們交來的香火錢中分一份奉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