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奔馳(二)(1 / 2)

趙桓將信遞給李綱,凝視著窗外:火車的速度提高的很快,窗外的景物迅速向後遁去,布置在鐵路兩邊的虎賁軍團和龍衛軍團士兵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在警衛方麵下足了功夫。

宰執們看完,知樞密院事韓世忠問道:“蕭朵魯不手下有多少人馬?為何要造反?”

“北院各部十五萬人都歸他管轄,其父蕭斡裏刺先帶兵再為相,在我國勢力雄厚,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他們蕭氏家族的影子。父皇薨逝,人心不穩,南院各部一半人馬在河中府駐防,京城虎思斡耳朵隻有五萬人馬。急切之間,何能籌措兵馬?”耶律海裏臉一紅說道,“蕭朵魯不與他的王妃,也就是我的姐姐普速完一直不算和睦,謠言姐姐與蕭朵魯不的弟弟樸古隻沙裏過分親熱,這可能就是蕭朵魯不出兵的真實原因吧!”

嫂子與小叔子通奸,逼反了哥哥,竟還有這等奇事?

趙桓一邊想著心事,一邊將工部尚書叫到身前,問道:“現在速度能達到多少?”

“每個時辰一百八十裏,一個半時辰多一點就可以到達西京。”

“最快能達到多少?”

“測試的時候,一個時辰跑過二百四十裏,不過本車設計的正常運行速度就是一個時辰一百八十裏。”

趙桓平靜地說:“到前麵車站停下,回京!”

趙桓臨時取消了到西京的行程,宰執們都明白,陛下有意出兵了。

果不其然,回到大內,在垂拱殿稍作休息,內侍叫進,宰執們魚貫而入。

趙桓開門見山地說道:“大遼皇帝的信諸位都看過了,現在就議議這件事。”

還是老規矩,尚書左仆射、太子太師李綱率先說道:“我國與遼國乃兄弟之邦,兄弟有難,於於情於理應該出兵;大遼國若短期內不能平定叛亂,可能會危及我國西部安全,從長遠角度來說,於我國不利。不過,如果出兵,出兵的規模、戰爭需要達到的目的都需要明確。大同府剛剛平靜下來,連年征戰,國家財政捉襟見肘,千裏遠征,給養困難,這些都是不利因素,不得不考慮啊!”

張邦昌道:“莫如坐山觀虎鬥,待雙方力竭之際,重拳出擊,可收奇效。我國的主要威脅還是在北方,女真人一天不滅,我們也不應該在其它方向上浪費太多的精力。”

李綱從全局出發,出兵具備充足的理由,但是困難很多,對他而言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張邦昌不同意立即出兵,希望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收益。本來非常符合趙桓的戰略思想,但是今天稍有不同。形勢變了,想法也會變的。與金國的最後一戰還不是時候,樂觀的估計至少也需要七八年的時間做準備,不戰則已要一戰定乾坤,徹底滅亡金國。那麼,這段時間,軍隊怎麼辦?太長時間不打仗,人懶了馬老了,刀生鏽弓弦都要爛掉了吧?迎接最後的決戰,需要從上到下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軍隊要保持狀態,當然就需要戰鬥。局部小規模戰鬥,就像前兩年與金國在大同府進行的拉鋸戰,一線軍團輪番上陣,以很小的代價,錘煉了軍隊,收效顯著。這一次的戰鬥地點確實是遠了一點,不過,這點距離對騎兵軍團來說就不成其為問題了。從軍事角度來說,出兵是有利的。

韓世忠道:“當兵的不怕打仗,就怕訓練,打仗吃的好,打勝了還有賞錢,有些心眼活泛的,還能順手牽羊發點小財。訓練除了辛苦,似乎並沒有好處。對軍隊來說,戰爭是最好的訓練方法,我支持出兵。另外,必須保證河西路肅州石油生產的安全,出兵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肅州境內,當地人早就有使用石油的傳統。中國早先稱呼石油為“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石油一詞出自太宗年間編撰出版的《太平廣記》一書,沈括在他的不朽名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正式命名為石油。《後漢書·郡國誌》是中國最早記載石油的典籍,石油最早被應用於機械潤滑、照明以及當作燃料。唐朝年間,突厥統治者派兵攻打甘肅酒泉,當地軍民把“火油”點燃,燒毀敵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敵人,保衛了酒泉城,這是石油第一次被應用到軍事方麵。現在,正在研製的鐵甲戰車使用的能源就是石油,石油的用途越來越廣泛,肅州油田是大宋最重要的石油產地,當然要有一個安全環境。

秦檜稍微想了想,道:“環顧當今天下,南洋各國誠心順服,大理權臣當道,吐蕃新敗縱然有心亦是無力,高麗首鼠兩端,東瀛心服口服,大遼國皇帝尊陛下叔父,幾萬裏之外的東大陸也不乏遠涉重洋來朝拜我天朝上國之人,唯有北方女真人喪心病狂,不肯歸順。臣以為,重新建立盛世大唐的天可汗製度,條件已經成熟了!這是靖康盛世的絕妙象征,陛下豐功偉績必當光耀千秋。出兵西域,可以看做是實現天可汗製度的第一步,而打垮女真就是最後一步,臣願為盛世明臣,懇請陛下做千古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