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流花(1 / 3)

靖康五年七月,世祖高皇帝下旨,合並三省,還六部事權。

長達十年的政事改革,自此始也!

——《世祖本紀》

進入七月,朝廷連下幾道諭旨:

同知樞密院事何栗進知樞密院事;宣招河東路大總管、神衛軍團都指揮使王稟進京,出任同知樞密院事;樞密院都承旨張浚簽書樞密院事,樞密院一正兩副三位長官就齊了。

初九日下達旨意,合並門下、中書、尚書三省為新尚書省,門下中書兩省原任官員,或履新職,或等待新的任命!聖旨中申明,還六部事權,由於兵部早已並入樞密院,隻剩下吏、禮、工、刑、戶五部,再成立一個商部,管轄全國通商事宜!

十一日,大封功臣:冠軍大將軍封郡公,懷化大將軍韓世忠封開國公,捧日軍團都指揮使嶽飛封開國公,天武軍團都指揮使種無傷封開國公,王稟、曲端、劉琦封開國縣公。以下立功人員,各有封賞。

吳階為統兵大將軍,封郡公眾望所歸;嶽飛本就是開國侯,封開國公也在情理之中;年僅二十四歲的種無傷,出盡了風頭,屢立大功,開國公當之無愧,國人比之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而韓世忠一躍而為開國公,國人多有微辭,軍方大將卻並沒有不同聲音。

事情辦的很圓滿,總算是皆大歡喜。

尚書左仆射、門下侍郎李綱,閉門養病;尚書右仆射、中書侍郎張邦昌南下江寧府,籌備大學事宜;京城主事的隻剩下兩名副職,尚書左丞趙鼎和尚書右丞秦檜!

一大攤子事情要處理,尚書省少了兩名宰相,趙鼎為人剛直,得罪人還行,做事就不大靈光了;千金重擔壓在秦檜一個人身上,忙得螞蟻似的,大恨分身乏術啊!

安撫官員,調整人事,還要處理日常事物,短短十幾日,秦檜整整瘦了一圈,東方英看在眼裏,急在心中。除了努力做事,也想不出更好的方法幫助恩相!

進午飯的時候,看四下無人,東方英嘟囔著:“趙相公也是的,家裏一堆事情撂下不管,還有心跟著陛下去看什麼新武器試射,這算什麼事嘛!”

秦檜靠在子椅裏閉目休息,卻也沒睡著,懶懶地說道:“不要如此講話,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要管別人的事情!況且,那邊的事情也不是小事呢!”

馬上又要做事了,東方英取來一個濕毛巾,遞給秦檜:“相公,擦把臉吧!”

秦檜一邊擦臉,一邊想著下午該做的事情!忽覺心頭一顫,全身發冷,似乎有什麼大事即將發生了!

秦檜的感覺不錯,當天差不多同一時間,在汴梁南部二十裏的流花橋,發生了一件震驚全國的大事!

早上,趙桓帶著四位執政,由一千名殿前班直護衛,至城南盤龍山,軍器署的武器實驗場,觀看第二代火槍的試射!

其實,早在威遠大將軍炮成功試射前,第一代火槍就出來了!

第一代火槍,槍管由生鐵打造,槍管口徑為五至六分,長兩尺七寸,槍管固定在木柄之上,火繩點火,裝鐵彈或石彈,射程四十步!每一次發射,必須用火折子點燃火繩,才能射擊,;而裝填彈藥的時候,需要先裝填爆炸藥、再添鐵彈。鐵彈前裝,需要用木榔頭敲擊送彈棍,才能將鐵彈送下,完成一次射擊!這樣一來,射擊速度很慢,一刻鍾最多可完成二十次射擊!威力有限,射程短,射速也不理想,不但趙桓不滿意,就是軍方也不買帳呢!

所以,第一代火槍沒有列裝部隊,隻成為一件標誌而已!

第二代火槍又能怎樣,誰心中都沒底,軍器署的東西,失敗是正常的,經過無數失敗錘煉的研究人員和朝廷要員,早都習慣了!

站在射擊隊伍兩丈遠的地方,趙桓問道:“距離槍靶有六十步?”

陳規笑著回奏:“陛下聖明,正好六十步呢!”

射程提高了三成,射速呢?

“臣請旨,是否可以開始了?”

趙桓點頭示意可以開始,負責現場指揮的軍官高聲喊道:“裝藥!”

射手們動作麻利,將爆炸藥裝進槍管。

“裝彈!”

射手們將一小團黑糊糊的東西裝進槍管,竟不用送彈棍,也不用木榔頭,這是為何?

陳規小聲解釋著:“此次使用浸蘸過油脂的麻布,包著彈丸,裝入槍膛。彈丸可以自動滑下,而且本次試射的彈丸采用鉛彈,鉛彈柔軟,更容易裝填!這樣做,不但可以減少射擊準備時間,還可以密閉槍膛,增加射擊的速度,所以,射程一下子提高了不少呢!”

趙桓頻頻點頭,看著前麵的射手,心中亦在讚歎:宋強是個程序設計員,不懂什麼冶煉、槍械知識,除了給他們一些方向性的指導,具體的工作都要他們來做!現在看來,他們做得很好,非常好呢!

“射擊!”

火折子將火繩點燃,隻聽一陣槍聲,六十步外的靶子發出脆響,應該被打漏了吧!

幾名士兵拿著靶子跑過來,送陛下禦覽!靶子上有一個明顯的小窟窿,看來,正中目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