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初戰(2 / 3)

“嗚嗚,嘿!”

行駛在最前麵的戰船中彈三四發,損失不大,依然向前衝著。緊隨其後的戰船,遭受到無情的打擊,中彈十幾發,桅杆被打折,船體損傷嚴重,在河中間“滴溜溜”旋轉起來。

宋軍歡呼的時候,金兵的戰船已經逼近水門。戰船上,羽箭密密麻麻地飛射而出。

水門指揮使叫著:“舉盾!穩住,抓牢!”

宋兵們躬身哈腰,躲到盾牌後麵。

“叮叮當當”,一輪脆響過後,羽箭落地,宋兵除十名士兵受傷,其餘的連一根汗毛都沒掉。

前頭的戰船速度慢下來,後麵陸續靠上來三條船,金兵第二輪攻擊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采用散射的方士。躲在盾牌後麵的宋軍損失較大,傷了四五十人。

戰船靠近之後,水門防禦使一聲令下,盾牌後麵閃出無數的人影,三四人抬著碗口粗的長杆,長杆頂端綁著鐃鉤。盾牌手在前引導,弓箭手於後策應。

“嗨!”十幾組長鉤手先後鉤住最前麵的戰船,死死地抱住木杆。船上的金兵有的放箭,有的揮動刀斧,奮力劈砍鐃鉤;而水手喊著整齊的號子,劃動船漿,急欲擺脫束縛,恢複自由。宋軍這邊,分出一部分人手,幫助長鉤手穩住船身,其餘的人不斷射箭,將企圖砍折長鉤的金兵一一射殺。

雙方僵持著,戰況達到了白熱化。

後麵的幾艘戰船,不斷有人跳進河裏,爬上岸,朝水門邊的宋軍撲來。

千鈞一發之際,密如雨點的火箭從城頭射下,瞬間,金軍戰船被熊熊大火所籠罩。

“嗚嗚,噗哧”,城上滾木擂石,一股腦地砸到船上。戰船在大火中解體。

“殺呀!”

宋軍高聲歡呼,如法炮製:長鉤手鉤住船身,身邊的弓箭手策應掩護,城上火箭、擂石齊發,兩刻鍾的功夫,金兵十幾艘戰船解體,死傷過千。後麵的戰船再不敢進攻,灰溜溜地退了回去。

李綱與守門眾將士,高聲歡呼,同慶勝利。

歡喜之餘,李綱悄悄拉過西水門防禦使,道:“速速派人,在河中心安放叉木,並且運些巨石過來,放在水門裏麵,令敵軍戰船不能通過。”

防禦使道:“叉木好辦,這時候,到哪裏去尋那麼多巨石啊?除非……”

他一邊說著,一邊斜眼瞟著李綱的表情。

李綱急道:“除非什麼?都什麼時候了,有話盡管說!”

“太師蔡京有一座小山就在附近,山上石頭不少,隻是……”防禦使話說了一半,又不言語了。

李綱思忖片刻,斷然道:“我給你手令,你立即派人去辦。如果有人敢阻攔,全抓起來。”

“明白!”防禦使麵色一展,爽快地答應著去了。

太上皇當政的時候,蔡京權勢熏天,他的四個兒子無不身居要職,幼子蔡絛還娶了宋徽宗的最寵愛的女兒茂德帝姬為妻,堂堂的駙馬都尉,一門富貴,自大宋立國以來極其罕見。當時蔡京被稱為公相,童貫被成為媼相,民間傳言“打破筒(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國人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怎奈,太上皇趙佶多方護持,雖然朝臣彈劾不斷,也是無可奈何。

金兵還沒到,兩人攜家帶口,跟隨太上皇跑了。

昨日,太學生陳東率領他的學生伏闕上書,稱:“今日之事,蔡京壞亂於前,梁師成陰謀於後。李彥結怨於西北,朱勔結怨於東南,王黼、童貫又結怨於遼、金,創開邊隙。宜誅六賊,傳首四方,以謝天下。”皇帝陛下看過之後,不置可否,命令宰執商議。

李綱因為負責京城防衛,並沒有參與討論。不知,現在討論出結果沒有。不過,據李綱觀察,皇帝不喜歡這所謂的“六賊”是肯定的,但是,要處理這些人,還要顧及太上皇的反應,不得不慎之又慎。

搬他幾塊石頭,應該沒什麼問題,況且,即便有事,隻要有利於國家,李綱也會不顧得失,奮力去做的。

西水門戰鬥結束之後,李綱巡視全城:其餘的地方並沒有爆發戰鬥,看來,金兵進攻西水門,一方麵是試探,一方麵想出其不意,搞個突然襲擊。也許,接下來的進攻會更加猛烈吧!

忙活完了,已近寅時,又是新的一天。李綱率幾名親兵,騎馬自宣德樓旁右掖門入宮城。經過樞密院、中書省、門下省、大慶殿,穿大慶殿外廊橫門向北,行百餘步,至第二橫門下馬。穿門而過,皇帝平日視朝的垂拱殿已在眼前。

殿外有內侍引領,李綱等候內侍通報後,進殿麵君。

李綱進殿,施禮之後,站在隊尾,張邦昌正在說話,不由得側耳傾聽。宰執大臣分列東西:太宰李邦彥居東邊文臣之首,樞密使吳敏居西邊武臣之首。

“陳東的奏折,不僅代表了大部分太學生的想法,也是萬民所向。如果陛下降黜蔡京童貫等六人,京城百姓必當無不感念陛下的煌煌厚恩,則京城防守必當更上一層樓。但是,陛下以孝治天下,剛剛榮登大寶,便處罰太上皇身邊的寵臣,阿諛奉承之徒亦必群起攻喧,恐致朝局不穩。況且,太上皇的想法到底怎樣,也是一定要顧及的。依臣之見:陛下不如把朝臣的意見寫成節略與陳東奏折一並呈送太上皇,看看太上皇的意思再說。”少宰張邦昌侃侃而談,分析得八麵玲瓏,滴水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