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 大澤鄉的咆哮(3 / 3)

吳廣的確是個當神棍的人才,他的主意效果奇好。白天出異象,夜裏鬧妖怪,培養出大批陳勝的崇拜者,甚至在陳勝背後頂禮膜拜。

經過這番必要的輿論宣傳,造反已經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兩位被曆史選中的秦朝將尉,將承擔起幫助陳勝起事的最終責任。他們兩個急得直撓頭:造反咱也不懂,需要做些什麼?你們隻要喝醉就好。

看著酩酊大醉、打著酒嗝的兩位秦朝將尉,吳廣開始找事。他又吵又罵,並且故意宣稱準備率領部屬逃跑,企圖激怒將尉。兩名醉漢馬上中計,踉蹌著腳步拔劍揮砍吳廣,反被吳廣空手入白刃,奪過寶劍,將他們劈倒在地。

殺人的快感,刺激著在場的農夫,他們突然間明白,麵對不公的壓迫,他們完全有能力反抗。

群情激奮的時候,最適合煽風點火。發光並非太陽的專利,陳勝也可以,他發表了重要的起義宣言: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農民工的學曆普遍不高,陳勝能說出這番文縐縐的話實屬不易,特別是最後八個字,流傳千古,成為草根造反必修的名言。在這句話的激勵下,農民工的反秦情緒被徹底點燃,他們熱烈響應陳勝的號召,發起對封建統治秩序憤怒的衝擊。

雖然是農民起義,陳勝和吳廣依然照章辦事,該喊的口號還是要喊,出師必有名目,否則是耍無賴。他們打著匡複楚國的旗號,宣誓替扶蘇和項燕報仇。把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物放在一起,足見他們用心良苦,並且對秦朝政局有過深入的研究。

項燕是楚國的民族英雄,曾經英勇抗擊秦朝發起的侵略戰爭,最後兵敗蘄南,以身殉國。他因此得到楚國人的尊重和懷念,以英雄之名,行複國之實,對張楚政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都會起到不可限量的作用。

扶蘇是秦朝百姓抱有期待的明主,他直諫始皇帝的行為,在人民眼中,就是不畏強權,反抗暴政的象征。陳勝和吳廣拿他說事,目的就是樹立在無產階級中的高大形象,獲取更多的群眾支持,吸引更多的反秦誌士前來投奔。

關於大澤鄉起義,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疑問,為何稱王的是陳勝而不是吳廣?顯然他們不是抽簽決定的,性格的差異才是最主要的因素。

陳勝作為起義軍的最高統帥,他在三個領導必備的素質上都優於吳廣。

一,強大的社會關係,也就是人際交往能力。陳勝是地道的無產階級,家裏連責任田都沒有,要靠租種土豪劣紳的土地過日子。盡管他一貧如洗,每天吃糠咽菜,就是饑腸轆轆也從不忘記建人緣,拉關係。他經常在田間地頭,對一起種地的夥計反複交代:苟富貴,勿相忘。

二,對人生的責任感,也就是進取心。有些沒有遠見的農民常常奉勸陳勝:做人應該務實,飯都吃不飽的農民,談什麼榮華富貴?陳勝便搖頭晃腦,說些別人聽不懂的話: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三,要有高度的覺悟,也就是過人的才華。陳勝本身就是證明,他人生不同時期的三句名言,都是吳廣講不出的。吳廣隻適合進行弄虛作假的基層工作,這就是吳廣屈居陳勝之下的具體分析。

陳勝和吳廣的起義,在全國掀起反秦的熱浪,不管是農民組織還是六國遺貴,都紛紛加入革命的行列。項羽和劉邦也組建起自己的隊伍,悄悄的投身於全國造反派大聯歡當中。這兩個現在還默默無聞的名字,日後會被多少人崇拜和仰慕,沒有人數的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