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集權國家,盡管始皇帝剛剛建立起完善的政治製度,但是因為他廣闊的地域、複雜的人員構成,給國家政策的執行造成很多不便。一些相應的改革就此產生:
一,戰國七雄是獨立發展的諸侯國,各國的文字具有一定的差異,始皇帝為了能夠上令下行,更改好的貫徹統治階級的指導思想,授命李斯統一文字。李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參考六國文字特色,創立繁體小篆和簡體隸書,推行於全國。
二,隨著戰國的統一,各地經貿關係逐漸加強。通行於六國的貨幣和度量單位沒有統一的標準,給人民的交易帶來很多麻煩。始皇帝用商鞅時製定的度量衡標準器,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規定秦國流通兩種貨幣,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
秦朝的這些舉措,為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盡可能的消除了長期分裂割據造成的地區差異,對統一王朝的建立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想要確保皇朝的安定團結,除了政治和社會變革,安全的軍事保障也必不可少。始皇帝進行的數項軍政改革,開曆朝曆代之先河。
一,始皇帝下令沒收天下的兵器,實行刀具管製政策。他把繳獲的的武器運回鹹陽,統一銷毀,熔鑄成十二個重達千石的銅人,放置在宮廷之中,象征天下止戈,永不生戰。秦國的大煉鋼行動,是對發生戰亂產生了限製作用,但也將秦國百姓打回石器時代,據說做飯的菜刀也重新用起石頭來。
二,齊國被滅的時候,即墨大夫曾經對齊王建提到,六國的殘餘貴族不願降秦,在各地搞陰謀複辟。始皇帝為了防止豪族割據的發生,強製六國貴族和富商進行人口遷徙。他把天下十二萬戶富豪轉移到鹹陽,繁榮首都經濟。將很多六國遺貴遷移至巴蜀、南陽、這樣的偏遠地帶的集中營,使他們脫離熟悉的故土,進行嚴密的監管。
三,始皇帝下令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他征役夫銷毀六國諸侯所建的長城和軍事要塞,疏導國內的交通,同時防止有人叛亂時借以割據。隻保留燕趙以北的長城,用來地獄胡族的入侵。
四,始皇帝大力發展交通運輸事業,為軍隊提供後勤保障。他在全國範圍內修建馳道,一條從鹹陽修往齊國海邊,一條從鹹陽修往楚國。馳道建成之後,不僅滿足了軍事需要,還促進了旅遊事業的發展,始皇帝就常常利用馳道遊覽大秦的壯闊河山。
根據近年來的考古研究,在全國的多處地區發現木質軌道。經過科學實驗,這些軌道修建於秦代。通過這些發現,似乎也為我們證明了馳道的存在,在木質的軌道上,奔馳的駿馬拉載著車輛快速行進,馳道大概因此而得名。我們可以聯想到,秦國車同軌的措施,很有可能也是為了與馳道相適應。正是因為馳道的存在,秦國後期經常隨便動用幾十萬人的記錄才變得真實可信。
始皇帝根據自己的意願,布置著他的天下。把皇權神話、建立官僚和軍事保障體製,戰國已經麵目全非,而大秦皇朝初具雛形。中央集權製度將解決商、周王朝的弊端,但是始皇帝法苛嚴的措施,對社會造成的束縛又會產生怎樣的反彈?
告別我們該告別的,期待我們該期待的。始皇帝改變了天下,天下也在改變著他,他製造著我們從未見過的一切,一切也都可能隨時在秦朝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