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大橋(2 / 2)

“好。”皇上沉吟片刻,“發報了嗎?”

“是的。還沒有回。”

公元十年正月二十,長江兩岸龜山與蛇山之間的鐵路、公路橋建成通車,長江天塹自此變通途。這是人類的曆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它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又一個建築奇跡。

中國造橋水平自古領先,如今這座橋更是集中體現了中華科技與文化精華。整座大橋異常雄偉,全長五百八十丈,其中正橋四百丈,造型大方簡潔,附屬建築與大橋搭配完美和諧。從晴川閣、龜山、大橋到蓮花湖、蛇山、黃鶴樓,綿亙連接,相得益彰。橋邊浮雕氣魄宏大,線條明晰簡練。

龜山一麵,大橋之畔矗立著一座高十丈的建橋紀念碑,大明皇帝題寫:“華夏豐碑”。長江大橋建設曆時近五年,中間兩次失敗,朝臣的彈劾如雪片一般,工程隨時都有可能夭折。

朱瞻基態度無比堅定,最後一次表態,“橋一定要建,如果朝廷財力緊張,從內庫出。那樣建成之後,我要收過橋費,全歸內庫。”朝中立刻聲息全無。

大橋的建成,對朝廷的好處顯而易見,南北往來便利,對南方地區的控製力度大大增強,建橋地點是長江中遊,圍繞這裏將形成一個新的繁榮地區,“要想富,先修路”,古來如此。

建成通車剪彩,大明皇帝親自到場,祭過天地後,朱瞻基來到紀念碑前,祭奠為建橋死去的英靈。這裏埋葬著上千名建橋勇士,有民夫、軍戶、工匠也有官員,他們如古人投爐鑄劍,悲哉壯哉。

大明皇帝念著祭詞,徐進等人匍匐於後,“昌弘兄,如你所願,橋成了。願你等在天英靈,保大橋安全,保大明永昌。”

一列火車緩緩而來,隆隆聲中,駛過大橋,漸漸遠去。

遠去的列車消失在視線之外,朱瞻基緩緩轉頭,視線沿江遠去。快到日子了,你會回來嗎?

金城軍港,周奇和邢增輝帶著艦隊準備起航。船隊由十八條大小戰艦和一批老式蒸汽福船組成,戰艦屬於機帆混合動力,外被鐵甲,炮火威力與射程配備合理,周奇的目標是日本國。

與此同時,高樂和張四虎等人從新天津港準備出發了。他們的艦隊更加龐大,由戰艦和武裝商船組成。同行的還有路軍和海軍陸戰隊共八千人,馮君武、康成、劉天祥、高海都在這支隊伍裏。樂王高洋帶領的送行隊伍龐大無比。

禮炮聲響,船隊緩緩離港。

漸漸著船隊離去,新天津軍港碼頭上,站在眾人中間,年僅十歲的大明朝樂王高洋朗聲說:“大明碼電報,八遍。樂州回家。”

天色已晚,大明各地的無線電台同時收到了強大的信號,徐海得知欣喜欲狂。“歸來兮,異鄉的遊子。”

長江邊的大明皇帝手捧電文,感慨萬千。高樂,信人!這次你會給我和大明帶來什麼?

西域此時天色還不算晚,這裏也收到了這份莫名奇妙的電文,隻有西寧侯等幾人大約明白是怎麼回事兒。大明的西部邊疆,這些年變化極大,人口總數上千萬,糧食豐產,牛羊遍地,人民富足安康和睦。這裏也是大明駐軍最多之處,二十萬精兵,六十萬戶軍屯,謹慎關注著西方的風雲。

此時歐洲和中東地區,戰火紛飛,圍繞著裏海、黑海,阿不海汗國、奧斯曼帝國和歐洲教廷國戰成一團,中東部是阿不海汗國控製,西北部是教廷,南麵是奧斯曼帝國。人民生活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當初自願西遷建國的回回們苦不堪言,想要重回大明,卻是困難重重。

目前,歐洲教廷國與大明西北接壤,明確以烏拉爾山為界。大明西部與阿不海漢國分界線大約在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大明與歐洲教廷建立了友好往來,當然,阿不海汗國是大明屬國,自然親近許多。大明不介入各國的征戰,但偶爾也在兩國之間斡旋。民間貿易和奢侈品貿易雖然急劇萎縮,但物資軍火貿易繁榮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