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大進軍中,有德國裝甲兵創始人之稱的古德裏安,成功地實踐了他的裝甲兵理論。他率領第19裝甲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第19裝甲軍隸屬北路集團軍群第4集團軍,轄有1個裝甲師、2個摩托化師和1個步兵師。它既是第4集團軍的中路,又是集團軍的攻擊前鋒。
開戰後,古德裏安率部迅速突破波蘭邊境防線,並於5月1日晚渡過布拉希河,5月3日推進至維斯瓦河一線,完成了對“波蘭走廊”地區波軍“波莫瑞”集團軍的合圍。
圍殲波軍的作戰中,被圍的波軍顯然還不了解坦克的性能,以為坦克的裝甲不過是些用錫板做成的偽裝物,是用來嚇唬人的。按理說,指揮過裝甲部隊作戰的索別斯基,對裝甲部隊的威力應該深有體會,也應該重視對裝甲部隊的建設。但是一來由於波蘭國力的限製,二來波蘭軍隊崇尚快速機動的騎兵作戰,若不是在貝爾格萊德戰役中見識了塹壕戰的威力,波蘭軍隊的將軍們根本就不知道坦克幹什麼用的。
而且由於那時候德意誌使用的是輕型的一號坦克,在戰鬥中也曾被奧斯曼的火炮擊毀過。所以波蘭軍中對德意誌坦克的普遍認識就是,坦克隻是用來突破戰壕的,帶著機槍的,會走的薄皮棺材。
這也是後來索別斯基特別希望大明能夠幫助波蘭建立一支坦克部隊,但一直沒有達成意向的原因。索別斯基是個軍事天才眼光也很獨到,他不想要德意誌那種小坦克,他想要大明裝備的坦克。但是,大明的坦克技術水平太高,價格太貴,波蘭還真裝備不起。坦克部隊隻有達到一定規模才會發揮出巨大的威力,否則就將麵對餓虎陷入狼群的局麵。
但是如今德意誌的裝甲部隊裝備的主戰坦克已經不是當初的小坦克,而是最新生產的四號坦克。
四號中型坦克裝有一門倍徑為24的75毫米的短管坦克火炮(75mmkwk37L/24),使用高爆炮彈時,對步兵和敵方工事都具有很強的殺傷能力。四號坦克重達25噸,正麵裝甲厚度為30毫米(後期增加到50毫米),機動性能保持了德國坦克的一貫優點,越野時速可以達到40千米,最大行程300千米。和這個時代的英法自製坦克相比,四號坦克再三大性能指標上全麵壓倒英法兩國。其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搭載了車載無線電和相應的無線電員,當英、法的坦克還要通過旗語進行指揮的時候,德軍指揮官已經可以輕鬆完成車內指揮和戰術協同。
麵對如此犀利的戰爭利器,無知且無畏的波蘭騎兵發起了集團衝鋒,用他們的手中的馬刀和長矛向德軍的坦克發起猛攻。德軍見狀大吃一驚,但很快就清醒過來,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炮和機槍向波軍掃射,用履帶碾壓波軍。波蘭人想象中的戰場決鬥化成了一場實力懸殊的屠殺。
此戰之後,晉升為中校的鮑曼在日記中寫道:“5月3日,我們對敵人已經形成了合圍之勢,當前的敵軍都被包圍在希維茲以北和格勞頓茲以西的森林地區裏麵。波蘭的騎兵,因為不懂得我們坦克的性能,結果遭到了極大的損失。有一個波蘭炮兵團正向維斯托拉方向行動,途中被我們的坦克所追上,全部被殲滅,隻有兩門炮有過發射的機會。波蘭的步兵也死傷慘重。他們一部分在撤退中被捕獲,其餘全被殲滅。”
戰至5月4日,波軍“波莫瑞”集團軍的3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旅全部被殲滅。而古德裏安指揮的4個師一共隻死亡150人,傷700人。第二天,阿道夫來到第19裝甲軍視察,古德裏安在向阿道夫談論這次作戰的主要經驗時說:“波蘭人的勇敢和堅強是不可低估的,甚至是令人吃驚的。但在這次戰役中我們的損失之所以會這樣小,完全是因為我們的坦克發揮了高度威力的緣故。”古德裏安對於坦克集群的結論,給阿道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造就了日後橫掃歐洲的大陸的德意誌裝甲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