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瓜果之鄉,由於日照充足,溫差較大,利於糖分的形成和儲存,所以新疆出產的瓜果甘美爽口。至於溫差大到什麼程度是這樣形容的,“早穿皮襖午穿紗,守著火爐吃西瓜。”
新疆常見的瓜果有葡萄、甜瓜(哈密瓜)、西瓜、蘋果、香梨、杏、桃、石榴、櫻桃、無花果、核桃、巴旦杏等,其中吐魯番的無核白葡萄,鄯善的哈密瓜,庫爾勒的香梨,和田的蜜桃,伊犁的蘋果等,都是新疆瓜果中的上品。
說到吐魯番唐代為西州也曾是大唐國力衰弱時的安西都護府的的治所。他的別稱是“火州”、“風庫”。火州的意思就是說這裏氣溫高降水少,有資料統計這裏全年氣溫高於35℃的炎熱天氣,平均為99天;高於40℃的酷熱天氣,平均為28天。在這樣一個幹旱炎熱少雨的地方怎麼會生長出好吃的葡萄呢。秘密在於坎兒井。吐魯番在維語裏是“最低地”的意思,雖然酷熱少雨,但盆地周圍的雪山為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地下水源。人們把坎井裏的雪山融水引到果園裏,於是便有了這好吃的吐魯番葡萄。
厚照等人去看了火焰山,火焰山當地人稱“克孜勒塔格”,意思是“紅山”。因為山上寸草不生,在烈日照耀之下,山體呈褐紅色,仿佛有火焰在燃燒。山體龐大綿延不絕,真的好似西遊記中描寫的那樣。
耐不住這酷熱,厚照等人去了當地一家貴族的庭院。隻見滿院的的葡萄架子上,爬滿葡萄藤,一串串葡萄,晶瑩剔透,宛若玉石做就的。酷熱被擋在門外,主人家熱情的端來大盤瓜果,葡萄自然不能少,西瓜又甜又沙,手抓飯、烤羊、鮮榨的葡萄汁、自家做的饢頃刻間把小桌擺滿。
維族人是熱情好客的,主人家把一頂綠色的花帽獻給厚照,這是最尊貴的客人才有的待遇。維族大多信奉伊斯蘭教,所以綠色是他們認為最美最尊貴的顏色,和漢族人的習慣不一樣,所以你不必因為被戴上綠帽子而介懷,在維族人家裏,戴綠帽子的要不就是長者,要不就是尊貴的人,一般人還享受不到。
在新疆這片土地上,有看不盡的美景,吃不完的瓜果,也有著不少曆史的痕跡。交河故城就是其一。交河故城離吐魯番不遠,位於牙爾乃孜溝兩條河交彙處30米高的黃土台上,兩端窄,中間寬,從空中俯瞰故城就像一片柳葉。這裏曾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車師國都城,後來大唐的“安西都護府”一度曾設在這裏。
交河故城雖曆經千年早已破敗,但主體結構仍然保存下來,古城四麵是峽穀高壁,穀底河流繞城穿過,形成了天然的防禦線。古城中已經看不見任何建築,隻留下房屋的基礎,還有一條鋪著磚石的街道。你隻能在這些遺跡上展看想象。奧,這是寺廟,這是店鋪,這是衙署,這是居民區。這些建築形式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建築物不論大小基本上是用“減地留牆”的方法,從高聳的台地表麵向下挖出來的。整座古城就像是一點點雕刻出來的,驚歎古人的智慧和才能。
故城很幽靜,漫步其間,想象著當年他繁華的樣子,恍惚見似乎聽到了叫賣聲,樂曲聲,戰馬的嘶鳴,刀劍的碰撞,勇士的呐喊。站在高處,俯視這故址,不禁思緒聯翩。遙想當年,旌旗漫卷,鐵騎如流,十萬金戈滅樓蘭。今夕可歎,壯士去兮,舊時河川,一座孤城伴天山。榮耀與繁華似過眼雲煙,淹沒在曆史的長河裏。也隻剩下這斷壁殘桓,訴說當年。
厚照站在交河故城的最高處俯瞰四周,他沉聲說道:“大唐,華夏的盛世巔峰,朕終極此生定當重現之,不僅如此,朕還要把這個巔峰持續下去,讓華夏的文明之光籠罩萬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