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箭在弦上(1 / 2)

王濬突然叫衛平過船相見,自然是有要緊事,又哪來的料事如神?至於前方出現大批東吳水軍,衛平更不可能未卜先知。馮紞這句馬屁,拍得簡直一點水平都沒有。

當然,衛平也不可能追究馮綩的馬屁拍得有沒有水平,隻是皺眉道:“大敵來犯,衛某正當跟弟兄們在一起,又豈能擅離?”

現在的衛平可不再是孤家寡人,他手下有五百騎兵、五百步兵,還有兩艘樓船上各兩百名水手。作為這兩艘樓船的指揮官,他自然要跟自己的部下呆在一起。畢竟江上跟陸地不同,他去了王濬的大船,萬一碰上什麼事,倉促之間可趕不回來。

馮紞卻笑道:“無妨,這船上都是老成的水手,有什麼情況他們自會應付。”又道:“老將軍知道公子足智多謀,特請公子前去商議破敵之策,公子不可推辭!”

什麼足智多謀,那都是假話。衛平自己的幾斤幾兩,自己心裏清楚。他明白,王濬叫他過去,是擔心找起來,他會有什麼閃失。這也說明,王濬根本沒有預料到東吳會派兵主動迎戰。但不管怎麼說,衛平如果再不答應,就有點矯情了。

大江之上,要從一條樓船轉到另一條樓船上,必須換乘那種巡江的哨船,還必須通過繩梯爬上爬下。如果是獨孤蘭、林盛這些來自北方的旱鴨子,那簡直就是要了他們的命。好在衛平從小生活在南方,雖然現在換了一具身體,許多本能卻沒有丟失,自然不會懼怕。

很快,衛平就來到了王濬中軍所在的那大船上。不過,幾乎跟衛平前腳後腳,一艘哨船便靠了過來,船上一名小校大聲說道:“啟稟將軍,吳船上打起白旗!”

王濬沉聲道:“再探!”

衛平嗬嗬笑道:“不會是吳人懾於老將軍的威名,不戰而降了吧!”

這些天,王濬幾乎是日下一城,連克巴丘、夏口、武昌,可謂進展神速,但還沒有遇到過敵人不戰而降的情況,頂多隻是一擊即潰。所以,王濬根本沒有把衛平的話放在心上,隻是捋須笑道:“若是吳人不戰而降,那也是你這個小家夥帶來的運氣!”

其實,衛平也隻是開了個玩笑。然而,玩笑也有成真的時候。隻過了一炷香的功夫,剛才那艘哨船又去而複返。船上,小校再次稟報道:“吳遊擊將軍張象請降!”

自己一語成真,王濬不禁感歎道:“你這小家夥,運氣還真是好啊!”

這隻是一個小插曲,奉了孫皓之命率領一萬水軍前來迎戰的張象見到王濬的水軍聲勢浩大,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投降。王濬安撫了張象一番,將其部下全部收編,兩下合兵一處,繼續東進,聲勢更甚,一舉攻克了尋陽,兵鋒直指石城。

石城不是石頭城,而是後世的安慶,也就是建鄴在長江上最後的一道屏障。如果攻破石城,王濬的水軍便可以直奔建鄴,最終的勝利已經指日可待。

然而就在這時候,剛剛移鎮項城的賈充卻接到了一封來自洛陽的書信。書信是荀勖派心腹悄悄送來的,大意無非是請賈充上書,勸司馬炎休兵罷戰。

其實,遠在洛陽的荀勖已經糾集了一幫主和派,上表請求罷兵。在奏章中,荀勖等人向司馬炎進言,如今寒冬將至,士卒沿江作戰,多有凍傷,恐於軍不利,莫如等來年開春再行伐吳之事。不過他們的地位都不及賈充,在司馬炎麵前說話的份量自然也不及賈充,而且賈充又一直是主和派的領軍人物,所以荀勖等人才請賈充出來講話。

身為三軍統帥,即使這個三軍統帥隻是擺設,賈充也可以及時得到來自各方麵的消息,因此對整個伐吳戰爭的形勢看得比朝堂中的荀勖等人要更加清楚。按目前的態勢發展下去,恐怕要不了幾個月,晉軍就可以開進建鄴城了。但是,能夠看清楚形勢是一回事,支持還是反對又是另外一回事。很多時候,反對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主和派和主戰派就是朝堂上兩個不同的圈子,表麵上看他們圍繞的焦點是一場針對東吳的戰爭,實際上針對的卻是對方的主張。如果讓晉軍順利攻破建鄴,勢必證明主戰派的判斷是正確的,這對主和派將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甚至會失去司馬炎的信任。所以,主和派現在的目的已經不在是不是應該伐吳這件事本身,而在於不惜一切代價阻撓伐吳之戰的成功。

賈充是主和派的一員,甚至是其中的領袖人物。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他理應積極上書,但他卻沉吟起來,隻對輕輕地揮了揮手,說了一聲:“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