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已經長成大人的小童渾身再無片縷,怔怔地麵對那晶瑩通透的仙子。
那仙子忽然在小童耳邊,極輕極緩,一字一句地道:“清虛之極,神明自生,陰陽潛通,感應隨心。
那小童隻是凝視著仙子的眼睛。
四目相對,心意相通,兩人同時伸出手來,握在了一起。
仙子拉著他坐在一塊色如碧玉的大圓石上,兩人麵對麵坐著,呼吸相聞,口鼻相對,手足相接,同時閉上了眼睛。
那小童隻覺置身於無垠的虛空之中,隻有仙子的氣息漸漸籠罩了他的身體,一股柔和的陰氣進入他的四肢百骸,忽地心弦似被撥動了一下,丹田裏自然生出一股陽氣來,與這陰氣纏繞在一起,迅速在身中流走。隻一會,便覺得身中的陰陽二氣此消彼長,似是生出感應,漸漸地完全融合在一起,變成了一股純和之氣,從自己身體裏流出,又進入了仙子的身體。如此周流數遍,複歸丹田。
良久,那小童睜開眼,見那仙子眼神中凝著一股濃濃的關愛之意,正看著自己。兩人好似心意相通,對方心念一起,便已知曉。
幾乎是同時,兩人心意一動,身子便騰空而起。
兩人初時一手相握,仙子帶著他緩緩飛行,漸漸地便鬆了手,那小童跟著氣流,身體自然而然地如大鵬般滑行。
那仙子身姿極為靈動,往往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小童居然能夠心靈神會,緊隨不舍。
兩人的身體,像一對魚兒遊在水中,時而交纏在一起,時而又首尾相連。又似比翼雙飛的鳳凰,並肩乘氣而行。
那小童越飛越覺身輕如燕,後來竟能夠但憑心意,隨意翱翔。隻憑一點神明,引動氣機流轉,有如飛鳥無跡,風過無痕,進入隨心所欲的境界。
那仙女眼忽然眼波流轉,溫柔輕笑道:“仙胎靈根,變化通神。真元流轉,仙丹可成。你既然能來這清虛小有洞天,可見你一心求仙,精誠所至,這‘清虛訣’你隻須牢牢謹記,它日自能會得其意。”
說著,將他輕輕一推,那小童便如飛鳥般出了洞口,耳中隻傳來仙子悅耳的歌聲:
“碧落青空,四氣朗清,神風靜默,山海藏雲………”
“當……”一聲清越悠遠的鍾聲,臥倒在蒲團上的燕福身子一個激淩,醒了過來。他揉揉眼睛,見那本《黃庭內篇》散亂地放在地上,連忙拾起來,小心翼翼地放回那木盒中。心中卻覺得怪怪地:“好像是做了個夢,難道是祖師奶奶降靈了?”
他朝壁上的畫像望去,見那畫中的仙子妙目正凝視自己,心頭又是一跳,連忙又跪倒在地,叩了幾個響頭,這才轉身走出這氣象樓。
轉過回廊,便聽得一陣悠揚叮咚的琴聲,他心中不由一怔。觀中隻有妙音師姐最喜操琴,此時一定是她在彈琴呢。想到昨夜的風流陣仗,心裏似乎特別渴望一見妙音,又怕她惱了自己,正自躊躇間,卻又身不由已地走到了門側,駐足細聽起來。
燕福本是個混混沌沌的少年,平日裏對這些琴棋書畫原本一竅不通。但今日也怪了,那琴聲卻仿佛有著吸人的魔力,一聲一聲,好像就是撥在自己的心弦之上,身中居然生出極強的感應,那琴聲忽高忽低,體內便似有股氣流忽強忽弱,竟然身不由已地跟著手舞足蹈起來。
那琴聲先是極緩極輕,如輕風吹拂著柳絮般搖曳,飄飄灑灑,以至寂靜無聲。忽又蕩然聲起,幾度回旋,繼而風聲漸緊,夾雜著急促的尖嘯,似有風暴來臨。一陣間又緩將下來,似是春風暖流,消融冰雪,流水潺潺,歡暢輕快。燕福身中忽冷忽熱,氣息時急時緩,與那琴聲居然默然鍥合。他並不知妙音此時在琴中注以內氣,隻覺得琴聲洋洋蕩蕩,似直入心田之中,心頭忽又閃過那個奇怪的夢,那仙子所授的“清虛訣”自然而然地被激發出來,故而能夠氣息與琴音相感,生發出無窮的內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