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塊泥板做一窯燒製,煆燒的時間長達十六天。陶板出爐後,果然效果不錯,連我自己都感覺完美。環山城、東門西門等字樣,醒目豔麗。
這是斟堯第二次看見帶有顏色的陶器,因為紅色沙石難尋,之前做實驗隻是隨便抹了點,斟堯隻當平時燒窯時出現的黑白灰黃看,現在這樣大片有規則的人工色彩,著實讓他驚喜了一番。
之後斟堯便迷上了尋找各種色彩的石料,給陶器染色。之後使用的器皿中偶爾出現帶顏色的,但數量極少,族裏長老們將它視為極品。對我製作出的陶牌匾更是如神物看待,這除了顏色外還主要歸功於那幾個字吧。
陶匾出窯後,就是鑲嵌了。我讓人在城門前搭好木架後,站木架上用戰刀給城牆挖出兩個剛好能放入陶匾的洞,空隙處塞入用濃稠米湯拌合的石灰砂漿。
戰刀割在幾乎陶化的堅硬牆壁上,雖然沒有讓戰刀出現任何銼鈍缺口,但也著實讓我心疼。
兩塊陶匾安裝好後,夏展、石白、鷹世等年長族長和長老跑到城門外,對著環山城和南門兩塊陶匾跪拜,他們對文字有著近乎狂熱的崇拜。看來等環山城建成後,我得著重發展下文化產業了。
其他三個城門還未築成,就不用這麼麻煩的鑲嵌方式了,直接在築城時將陶匾放入其中就可以。
夏曆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四個城門及城樓全部築好,除城門部分十米長的城牆外,現在城牆其他部分隻差三米高的牆體和一米二的箭垛(箭垛凸處一米二,凹處八十公分)。
夏曆三年三月一日,春播儀式結束後,族人停下築城工作全部投入春播工作中來。插秧結束前城牆工作都沒再築建,部分族人挖掘取運牆土,另一部份管理田間地頭和整理即將移插的秧田。
四月二日,移插結束後,除了專職人員和祁羽等狩獵隊及留下管理莊稼的部分族人,其餘的全部投入城牆的建造中來。
七月水稻收割前,四麵城牆牆體建成,隻差箭垛的築建了。迫於收成在即,不得不停下來進行收割工作,城牆上隻留下當做鋼筋使用的木條,猶如無數根避雷針插在牆土內。
但也不妨礙環山城的雄偉壯觀,族人在田間勞作,累的時候就直起腰遙望遠處他們的辛苦傑作,每每看到後原本疲倦的身體再次充滿活力,想盡早收割水稻,去完成他們引以為豪的宏偉建築。
族人收割水稻的期間,另一部分族人已經在翻田耕地,準備二季的水稻秧田種地。現在的耕地麵積,一季水稻就足夠族人一年所食用,在種兩季的情況下已經出現的生產過剩,族人不得不興建大批糧倉。
沒有讓族人減少耕種,是擔心以後出現災害或者人口增加的情況,正常情況下糧倉內儲存三年以上的糧食,才是最把穩的決策。
八月十二日四千畝水田移插完後,族人重新投入城牆的建造。箭垛築建好以後,城牆的四個角落又建造了城樓,這四個城樓要比城門上的城樓小,以作瞭望和哨塔用。
十一月七日,秋收儀式結束後,又是一季豐收。十一月二十六日秋收結束,族人開始城牆最後階段的建造。
城牆內的四個角落和城門兩側都建造了兩米五寬的階梯,以便出現戰爭時能夠迅速傳輸兵源和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