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在的生產能力,還是一步一步來吧,心急不得好結果。將燒磚工作交給斟土接手後,我再次投入城牆的建造中來。
城牆修建時,我讓工匠們留出四道城門的位置。城門寬四米,兩邊的城牆比其他地方要厚出兩米,加上城門的寬度,這段厚五米五的城牆長十米左右。
這時候城牆已經建造到三米的高度,是時候考慮城門的建造了。城門是做成拱門還是方門讓我猶豫不決,建造拱門的話,城門也得做成拱形的,美觀但難度很大。
方門建造簡單,但是擔心承重問題。幾番斟酌後我還是選擇將城門建成方門,為了方便城牆中段的建造,我讓工匠們先修築城門這一段的城牆。
當這段城牆高度達到三米五的時候就讓工匠們停止繼續往上築建。城門部分的建造關乎以後整座城的使用性能,我得親臨指揮,並參與到工匠們當中去,有的活還得我動手親自去做。
為了能夠承受城門上方三米多的牆土重量,我專門帶人去選擇適合的木材。做城門的門梁木材長八米,是兩頭直徑四十公分的硬木,本想截取十米的長度,這樣兩頭可多出三米的承重。
這樣長度的木材很多,隨之也更加粗壯,用目前的工具砍伐費力不說,而且運輸能力有限。
這種規格的木材每個城門需要十四跟,一共截取了五十根。承重木下方的枕木要求也很高,頭尾粗細必須一樣,隻是不用承重木那麼粗。
建造城門的同時也開始建造城門的門,木門采用之前木牆門的製作方法。製作木門的木材直徑二十五公分左右,去皮後削成直徑二十公分的方形,利用編製竹筏的方式做成門板,固定材料的繩索采用目前最結實的獸皮繩。
門軸直徑三十五公分,門廄就嵌入地下和門梁上城牆內。門檻設置在門梁下方,這樣既能讓城門關實,也方便出入。這些製作城門的木材為延長使用壽命,都經過火燒碳化再經過精細加工。
第一道成門建造好後,在城門上方修建了一個小城樓。當然小城樓是用土牆的形式建造的,隻有一層高,屋頂蓋席草。看著簡陋但是城牆的總體效果還是出來了,我站在護城河對岸看這個城門,總感覺缺了點什麼。
中午吃過飯後,我終於想到缺什麼了,城門上少了這座城的名字。經過幾秒鍾的思考我就敲定了新城的名字,環山城!
雖然城牆經過火燒硬化,在上麵刻字也不容易風化。但是不美觀,而且比較困難,萬一刻壞了就無法修補。古人城市的名字,是在修築時就將刻好字樣的石板嵌入城牆上,現在城牆已建成就沒法那樣做了。
用石塊刻字是不現實了,單憑將石板一麵打造平滑都很費勁。我用黏土做了四塊泥板,厚二十公分,長七十,寬四十。在泥板還未幹透時在上麵刻上環山城的漢字,字刻好後找來一種紅色的沙石,磨成粉後拌水成漿塗在上麵,等全部幹透後放入陶窯煆燒就可以。
另外又做了四塊稍小的泥板,長三十,寬二十,上書東南西北門,以後就嵌入城門門沿上方,環山城字樣的陶板就嵌入城門門沿正上方中間位置。
利用紅色沙石磨製成粉後,製漿塗抹在陶器上燒製是做泥板前就進行過實驗的,效果不錯,塗在陶器上能燒製出光滑的釉麵,而且顏色鮮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