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經過輪製塑形的陶器出爐後,僅發現兩個碎裂和一個變形的陶器,質量提升了一個檔次。碎裂和變形可能是因為火候問題所致,這個問題就留給斟土以後慢慢掌握吧。
接下來的幾天我和斟土又建造了一座豎窯,有了上次燒製的經驗,這次建造的豎窯進行了一些改進,明顯比第一個好上很多,但燒製效果如何還要看出爐後的陶器才能斷定。
幾天後新窯第一批陶器出窯,出窯的陶器依然有幾個碎裂的,但我覺得這應該是陶坯的問題吧。
整批陶器質量均勻要比第一座豎窯好多了,沒有出現太次的陶器,幾乎個個算得上精美。
為此我想拆掉最初的橫窯,再建一座豎窯起來。不過斟土的意思是,三座窯他也忙不過來,以後陶器多了就不用燒那麼多了,不如拆掉第一座豎窯重建,橫窯就留著做個紀念。
當然斟土沒有說留著紀念陶器的誕生,而是說橫窯是燒出第一件陶器的地方,我們應該把它留下,保佑我們以後燒出更好的陶器,總而言之意思差不多吧。
由於陶器製作越來越好,以石白為首的族人好奇心爆棚,沒事就圍著陶窯轉悠,時常出現有人不注意就破壞了製作工具的現象。
為此不得不給斟土的地盤建造一個防護措施,讓它成為陶器匠作區。我讓祁木幫斟土建造一道木牆,這道木牆不用和外麵那道一樣高大結實。
給匠作區圈了一個包括陶窯在內四百平米不到的用地,黏土采集地就不用圈在裏麵了。
木牆建造很簡單,種好木樁後用灌木枝條在木樁之間,編成兩米高的籬笆木牆就成了。
匠作區內建造幾個籬笆木棚,放置工具、陶坯陶器和一些工具,另外還有一個木棚是斟土的住所,斟土燒窯時夜裏也方便管理和添加燃料。
這樣一來斟土成了部落裏第一個擁有獨立空間和私人住所的人,簡直如同住別墅小院,隻不過設施簡單了一些,但還是讓我羨慕一番。
建造豎窯讓我花費一個多星期時間,匠作區的建設規劃好後就交給斟土和祁木他們去完成,得去看看黑漢子的成果如何了。
石白說過幾天鷹部落的人可能要來換取食鹽了,所以和我一同前去,臨行前我讓他帶上幾口豎窯燒製出來的大鍋。
石白樂壞了,這樣曬鹽期間也可以吃到燉肉之類的熟食。陶器作為神器一樣的存在,族人都不敢隨意將陶器拿出部落,而我是神器的創造人監族長,自然就成了陶器的支配人。
石白見我命人帶陶鍋的數量遠遠超出了一行人吃飯所需,不覺疑惑。
“族長,我們帶這麼多鍋幹嘛?”
“自然有用,到了你就知道了。”我回答道。
但礙於熟食的威力,怕說多了我不讓他們帶著陶鍋去鹽湖,石白就不在追問,樂嗬嗬的跑去安排族人了。
讓石白帶上陶鍋的目的並不隻是燉肉,重要的是製鹽。雖然後世有大量鹽田,但我們現在還騰不出手去建設鹽田。
單靠天然的石盆通過陽光照射和刮取的方法,獲取食鹽速度實在太慢。用熬製的方法,製鹽的效率會高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