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應天書院(2 / 2)

狄漢臣武藝高強,是當時大宋朝廷第一高手,並且精通兵法,留下夜襲昆侖關,平儂智高之亂等經典戰役。

在戰爭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毀大夏國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穀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 戰場上,他每戰披頭散發,戴銅麵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在四年時間裏,參加了大小二十五次次戰役,身中八箭,但從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鬥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衝鋒陷陣,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可以說是征伐大夏國戰功第一人!

古往開來,功高者必震主。範文正公逝世後,朝廷對狄漢臣猜忌更甚,狄漢臣賦閑在家,鬱鬱終日,終於發病而亡,年僅四十九歲。

曾馳騁沙場,浴血奮戰,為大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名將,沒有在兵刃飛矢之中倒下,沒有血染疆場,沒有馬革裹屍,卻死在猜忌、排斥的打擊迫害之中。

狄青生前,被視為朝廷的眼中釘,必欲拔之而後快,他含冤而死,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帝發哀,贈中令,諡武襄”。

應天書院後世子弟感其精神,演武場地便命名作“武襄場”。

演武場地之前立著一處大殿,是文院學生晨讀之所,為了紀念曾經的院長範文正公,便命名為“希文閣”。

穿過希文閣旁的通道,前方又是一片開闊的演武場地,隻是被長廊分作了數塊地方,以方便學生們做小麵積演武之用。這片演武場地喚作“仲平場”,乃是為了紀念從應天書院走出的將軍種世衡。

六一居士歐陽修曾言:“臣伏見兵興以來,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與張亢、滕宗諒一例待之。”可見,種世衡與狄青同為大宋在西北邊疆抗擊大夏的最重要的將領。

種世衡,字仲平,善撫士卒,賞罰嚴明,軍隊所到之處,秋毫無犯,極得人心。在西北邊疆,種世衡招撫羌人,築城安邊,並巧施離間計,除去大夏開國皇帝元昊的心腹大將野利旺榮、遇乞兄弟,為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一時,英名遠播。

種世衡更是本朝種家軍的創始人,乃已逝的“老種經略相公”種諤之父,是當下正坐鎮河東路太原府的“小種經略相公”種師道的祖父。

仲平場地之前依然是一處大殿,為應天書院的藏書閣,喚作“名逸閣”。

大宋初年,有大儒名叫種放,字名逸,便是種世衡的叔叔。種放聰明,有學問才華,滿腹經綸,胸懷大誌,生活淡泊,性格放蕩不羈。樂道山林,是一介隱士。後被宰相兼任應天書院首任院長的趙則平請出山,在應天書院聚徒講學,安度晚年。藏書閣便是為了紀念大儒種放而以其字命名。

穿過名逸閣,前方霍然是一片園林,亭台樓閣、曲徑通幽,穿過園林,前方便分作為三個通道,左側通向男弟子住宿之所,右側通向女弟子住宿之所,正前方則直達學院老師辦公、小憩之所。

青少和小禮兒跟著嶽老穿過園林,進入學院老師辦公、小憩的領域。現下還沒開學,是以此地頗為空曠。到得一間竹屋下,便是嶽老的辦公之地了。

嶽老揮揮手,青少便招呼小禮兒和葉風隨便坐在了竹椅上,看來,青少倒是十分熟悉這裏了。而從書院門口到得竹屋的路上,青少和葉風也都熟識了對方,雙方本都是性情中人,青少更是欣賞葉風的武功、人品,所以三人很容易便打成一片。

待三人坐定後,嶽老笑道:“小禮兒,我猜,你前來此地,非是為報到而來,而是來打探消息,是來尋你二哥的,若是探聽到你二哥不在書院,你便也不會留在此地了。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