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江陵府外八百裏,光州城外的張小灣,也是年味十足,整個村子張燈結彩的,小禮兒的家中也不例外,屠狗宰羊,備置著年夜飯,雖然因為宋金前線告急,小禮兒的親哥哥在戰場未歸,少了一人,但今年的小禮兒家中更為熱鬧,因為多了三位客人,正是楊世行、沈昭義以及沈昭義的母親。
且說郢都客棧那晚之後,接下來的幾日,秦誌揚領著兄弟四人走訪安州各地的名勝古跡,至於沈昭義的腿傷,大哥楊世行、二哥青少自是當仁不讓的作起了拐棍。幾日間,五兄弟食則同席,寢則同榻,尋幽訪勝,無話不談,好不快活,此處略過不表。兄弟五人約了應天府中再會後,便歡喜分手,秦誌揚自是留在秦家,而其餘兄弟四人卻是去了隨州。
原來沈昭義考慮到年後自己就要遠赴應天府學習了,母親一人孤身家中定然會悶,而且自己也不放心留下母親一人,遂與小禮兒商量著把自己的家遷到小禮兒所在的張小灣,這樣一來,自己的母親和小禮兒的父親也有個照應。楊世行和青少都是孤家寡人,遂陪同沈昭義和小禮兒。
其間,小禮兒有寄書信於家中,告知父母近日發生的一切,當然,飛虎寨一役自然略去不表,小禮兒不想父母擔心。及至回到張小灣,已是飛虎寨之役後一個月的事情了,而小禮兒的父母竟已然在自家房屋旁邊另起一座房舍,自然是為沈昭義母子準備的,讓沈昭義母子好不感激。
小禮兒的父母見到小禮兒的三個結拜兄弟甚為高興,其父親又是豪爽之人,屠狗宰牛,拉著小禮兒的三位兄弟又是一頓好喝。小禮兒父親得知楊世行和青少是孤兒後,更是認了兩人為義子。小禮兒的母親也是用心的待小禮兒的三位兄弟,和親生兒子一般無二。青少更是被感動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著實令小禮兒四人看的呆了,沒想到堅毅外表下的青少心裏竟然如此脆弱。
眾人卻不知,青少吃百家飯長大,而後行跡江湖十餘年,什麼都經曆過,卻是從來沒享受過父愛母愛,更是沒享受過天倫之樂,因此一時激動之下,涕淚橫流。青少就是這麼一個至情至性的人,歡喜到要流淚便痛快地大哭出來,憤恨到非殺人不可便哨棒相向。
當小禮兒的父母知道小禮兒被應天書院錄取時,更是喜得合不攏嘴,不到半天周圍幾個村莊的鄉親們都知道了,這可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兒啊。鄰村小王莊的王小哥去年被光州書院錄取了,都轟動了周邊的村莊,這次可是本朝太祖皇帝禦封的四大書院之首,其轟動效應可想而知了。雖說是武院,但也是應天書院啊,而且普通老百姓可不知道文院武院的,隻知道進了應天書院,便等於半隻腳踏入了仕途,日後榮華富貴皆不在話下。
一時小禮兒家門庭若市,下午村長就恭賀來了。第二天,縣老爺都跑來了恭賀。第三天,光州知州大人也遣使來賀。小禮兒和三位兄弟可受不了這樣的架勢,溜之大吉。接下來的幾天,小禮兒領著三位哥哥去了紫水塔,靈山寺,以及大蘇山上的淨居寺,兄弟四人的關係也更加緊密。吃肉喝酒,尋山問水,無話不談。
天下終有不散之筵席,青少回去信陽軍革兵籍去了,報名時會自行上應天府而去,而楊世行便留在了張小灣。便有了眼下小禮兒一家、沈昭義和其母親、楊世行一起歡歡喜喜的過年之景了。
及至過了元宵節,小禮兒兄弟三人便準備啟程前去應天了。而出發前一天,小禮兒則提著一個食盒來到了大蘇山上的古寺,淨居寺。
小禮兒輕車熟路的穿過寺裏層層大殿,來到一個幽靜的小院子裏,雪地上、臘梅下,隻見一個白眉老僧,閉目仰躺於涼椅上,右手竟拿著一個蒲扇,輕輕地搖著,與眼下天寒地凍的場景極其不協調。
但小禮兒竟是見怪不怪,躡手躡腳地走到老僧旁邊,然後搖了搖老僧,笑道:“師父師父,醒醒了,我母親給您做了您最愛吃的紅燒茄子和一清二白,讓我帶來給您了,還熱著呢。”
老僧悠悠轉醒,睜開雙眼,一看是小禮兒,眉開眼笑道:“是小禮兒呦,你可好久沒來了嗬,可謝謝你母親了,每次還要給我這老不死做吃的帶來,趕緊放去裏屋,別涼了,然後出來陪師父說說話。”
“好嘞”小禮兒從屋裏搬了張椅子出來,坐在老僧旁邊,挽著老僧的胳膊,笑著說:“師父,您一定會長命百歲的,佛祖不是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嘛,您當年救了小禮兒一命,一定能延年益壽的,師父,您身子還是很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