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義與不義(下)(2 / 2)

躲在後方的賈詡這時方才明白康鵬的用意,暗自佩服康鵬動搖對方的毒計,話到這份上,張魯要麼拒絕,但士氣勢必動搖,百姓也不會象今這麼萬眾一心;要麼就開城放百姓出城,經曆這番廝殺,漢中百姓肯定也有意誌不堅定的,見有一線生機,勢必逃走,隻要有一個人逃走,又會起到連鎖反應,使更多的百姓信心崩潰,也會起到動搖漢中軍民決心的效果。

賈詡明白康鵬的用意後,眼珠一轉,一個歹毒的主意馬上冒出來,招手叫來軍中樂手,低聲吩咐幾句,讓軍樂手立即去安排。這時候,張魯也猜到董卓的用意,暗自後悔出來與董卓答話,但又被董卓的話擠兌到這裏,一時間倒也無計可施。

張魯正犯愁的時候,董卓軍中突然想起琴鼓之聲,還有數十人同聲作歌,唱的竟然是漢中民謠《麥謠》,“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吏買馬,軍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這本是一歌頌豐收之景的歡快民謠,董卓軍樂手卻故意唱得歌聲淒厲,配合此刻漢中城前這血流成河的慘景,倒也有一種催人淚下的效果。

也很奇怪,開始還萬眾一心的漢中軍民聽到了這歌謠,仿佛被催眠一般,不少脆弱的百姓開始流淚,尤其是那些親人戰死在戰場上的百姓想起往日的共享倫之樂的情景,哭得更是厲害,眨眼之間,漢中軍便軍心大亂。

康鵬雖然不知道這是漢中民謠,但看到漢中軍民的表現,也猜到了**分,暗讚賈詡的攻心戰術高明。康鵬趁熱打鐵,下馬朝張魯遙拜,“張師,本相奉皇命不得已而攻城,本相求求你了,刀劍無眼,不要再讓無辜的漢中百姓送死了。”到這裏,康鵬又學開大耳賊的拿手好戲,掩麵作痛哭狀,隻是離城甚遠,康鵬連用生薑抹眼睛的麻煩都省了。

從古至今,也不是沒有主帥為敵人而哭過,但都是在勝利後收買人心,康鵬這可是創了一個記錄,在戰場上為敵人而哭,目的自然也是為了收買人心,但又多了一條——動搖敵人萬眾一心的軍心。效果不能沒有,至少在城下就可以聽到城上漢中百姓傳來的哭聲。

見此情景,張魯心中明白情勢已經無法挽回,便朝康鵬抱拳道:“太師苦心,人代漢中百姓心領了。太師,人也有一事求你,請太師答應。”

康鵬故意裝作痛哭過度而嗓子沙啞,含糊答應幾聲,城牆上張魯自然聽不清楚,倒是康鵬的親兵隊長大聲替康鵬答道:“太師了,張師隻要是為了漢中百姓著想,什麼條件太師都答應。”

張魯朗聲道:“人懇求太師暫緩攻城七,七之後,人願率全城軍民投降太師。”張魯還是抱著最後一線希望,賈龍要他堅持十,如今隻過了三,七之後,益州軍能到,張魯就可以與益州軍並肩作戰,將董卓軍趕出漢中。如果益州援軍被董卓軍打敗,那張魯也可以投降董卓軍,以保全身家性命及漢中百姓,否則以漢中軍現在的狀態士氣,堅守三恐怕都難。

康鵬連眼皮都不眨,馬上點頭答應,他的親兵隊長替他答道:“張師,我家太師答應了,七之後,希望張師能夠守約。”

撤回大營的途中,賈詡埋怨康鵬道:“太師,你不應該答應的,以漢中軍現在的情況,我軍明日攻城,漢中必破。張魯這分明是緩兵之計,他不過在盼望益州的援軍罷了。”

康鵬肥一昂,陰笑道:“誰本相答應了?是本相的親兵隊長答應的,如果子龍他們與益州軍作戰不利,這漢中軍本相照打,有問題找本相的親兵去。”

賈詡苦笑,太師都多大年紀了,話做事怎麼還象個十幾歲的孩子一樣?是親兵隊長答應的不假,可兩軍陣前人人都聽到了,日後再食言而肥,不光敵人又將凝集成一團,隻怕自己都得軍心動搖。但賈詡轉念一想,太師這麼做未嚐不是一件好事,要真把張魯逼急了,一把火燒了漢中糧倉,那麼即使占領漢中城,又得背上漢中巨大的人口包袱。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章《鐵騎對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