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敬修一生就是尊從母親的教導,嚴格按母親教他的許多做人道理去做。
孫敬修靠母親到教堂做臨時幫工的微薄收入度日,9歲才得以入小學讀書。他深知這機會難得,學習非常刻苦,決心以優異成績回報母親。小學一畢業,母親再也無力供他念書。他靠自己的聰明和勤奮,考進了盧溝橋畔的“京兆師範”——一所官辦初級師範學校。孫敬修就在這所學校裏敬業修身,直至1921年畢業。
畢業後,幾經周折,來到北京彙文小學,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俗話說,“家有二鬥糧,不當孩子王”。這種輕視教育的思想,當時在很多人的頭腦裏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而孫母卻不然。她苦了大半輩子,如今看見兒子當了一名小學教師,打心眼裏高興。她對兒子說:“當小學教師有什麼不好,你要像那位弟子三千的孔老夫子那樣‘為人師表’,做事要對得起良心,千萬不能誤人子弟。”
孫敬修牢記母親的教導,決心做一個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教書人。他在彙文小學教語文、教算術、教圖畫、教唱歌,幾十年如一日,勤耕不輟,整整度過了35個春秋。
這35個春秋,他播下的是數不盡的愛,換得是無數顆金子般的童心。
新中國成立以後,孫敬修被邀請參加了第一屆文代會。親耳聆聽了周恩來總理的報告。這以後,他決心把餘熱獻給新的國家,獻給黨的教育事業。
1956年,他被調到北京少年宮工作。從此他成了全國著名的“故事爺爺”。他每周三天在少年宮講故事,三天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講故事。他講故事,深入淺出,妙趣橫生,最受小朋友們歡迎了。孫敬修的故事,教育了幾代人。聽他講故事的人,如今有的做了爸爸、媽媽,有的當了爺爺奶奶。他們當中,有的是科學家、工程師,有的是畫家、演員、醫生、教師……更有千千萬萬奮鬥在不同崗位上的工農兵。
孫老真是“桃李滿天下”啊!
每當提起孫爺爺是“講故事專家”時,他都深有感觸地說,我講故事的功底是母親在小時候常跟我講故事打下的。
黃昏,你把清晨驅散的一切收集回來;羊群歸棚,孩子回到母親身邊。
馬本齋以忠盡孝
馬本齋(1901-1944),河北省獻縣人,回族。他忠孝兩全,是我國現代著名愛國者,是回漢各族人民的英雄楷模。
馬本齋的母親是村裏有名的賢妻良母。她對馬本齋自幼就要求得很嚴格。在勞動之餘,她常常給馬本齋講一些古人精忠報國的故事,如“嶽母刺字”、“蘇武牧羊”、“木蘭從軍”等,以此來教育本齋,並節衣縮食,供他上學。
本齋在母親的培養教育下,非常懂事,孝敬父母,遠近聞名,是人所公認的大孝子。
他自知家貧上學不易,就加倍刻苦讀書。在校認真聽課,刻苦努力,回家趕忙幫助媽媽做零活,晚上常常讀書至深夜,在母親再三催促下,才肯去睡覺。他不僅對規定的課程背得滾瓜爛熟,而且還涉讀了《幼學瓊林》、《水滸》、《三國演義》、《古今奇觀》等書,經過一段時間,他不僅文才出眾,而且知識超群。當時的私塾先生本來瞧不起窮孩子,可對馬本齋卻十分器重。
一次先生鄭重地對他說:“今天,咱們師徒共對一副對聯,我作上聯,你如對得準,我以個人名義推薦你到河間府上學深造,如何?”馬本齋高興地說:“弟子從命!”
先生稍加思索,揮筆寫出:
“兩城二塔雙河水”
馬本齋一看,是結合家鄉地理特點而作,他思索了片刻,對句湧出:
“孤村一寺獨木橋”
先生看了直呼:“貼切,貼切!”然後又大加讚歎:“出我所料也!奇才,奇才,奇才呀!”
馬本齋體諒母親,從來不讓母親為自己操心。他17歲那年,跟隨父親出外闖蕩生活,母親送了一程又一程。他停住腳步對母親說:“您回去吧,大哥和三弟在家該不放心了!”母親歎了口氣說:“唉,娘就是不放心你的腿啊!前兩天幹活,把腿摔傷,還沒全好,就走遠路,哪行啊?”
馬本齋見母親不放心,牽掛自己,就故意使勁跳了兩跳,說:“娘,您看,我的腿沒事的!”母親心疼地走到兒子麵前,愛撫地為他擦著頭上的汗水,說:“看你疼得這一腦袋汗,還能瞞得了我?”“娘,我真的不疼啊!”馬本齋再也抑製不住自己,熱淚直流。
1937年夏天,“七·七”事變的消息傳到了東辛莊,他與母親商量:“國難當頭,回回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決不能袖手旁觀!”開明的母親讚成他的意見。於是馬本齋領了村裏一幫小夥子習拳練武,準備來日對付日本鬼子。他還走村串戶,講當年義和團殺鬼子的事,鼓動大夥拉隊伍,負擔起保村救國的重任。
這年的8月30日,東辛莊“回民義勇隊”宣告成立,馬本齋被推舉當了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