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凡家裏很窮,全家靠父親當鄉間私塾的先生過日子,沒有別的收入。飛凡從小就很懂事,從不惹父母生氣,有空兒就跟父親學習寫字,一寫就寫好幾篇,讀書不到背熟了不停止。

家裏的日子太苦了,為了節省開支,母親每天把午飯做好後,讓孩子們把飯送到學堂。這樣,父親既用不著來回跑路,又節省了家裏的開支。

飛凡在幾個孩子當中,是往學堂裏給父親送飯最多的一個。他把飯送到學校後,父親要留他在學堂裏一起吃飯,因為母親經常在給父親的飯裏放一隻雞蛋,或者放些蒸鹹肉。飛凡為了讓父親有一副好身子骨,不肯與父親同吃。他堅持回家,跟母親和兄弟姐妹們吃糙米飯和醃菜葉。

飛凡的母親在操持家務之餘,很注意對孩子們的教育和培養。她忙完了家務,晚上在燈下教孩子們識字,有時還給他們講古代英雄豪傑的故事。母親是飛凡最敬重的人,他經常幫助母親擔水、洗菜、做飯,使勞累不堪的母親減輕了不少負擔。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小飛凡做夢也沒有想到,像母親這樣好的人竟染上了病,母親病得很厲害。鄉間缺醫少藥,飛凡剛剛進入少年時代,母親就離開了人世。

母親的死使飛凡家失去了一個主心骨。善良的父親遭受了這一打擊之後,過早地蒼老了。他家的日子更加艱難了。

母親的病故是小飛凡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個嚴重打擊。幾個孩子在房間裏望著外屋發愣的父親,心裏都很難過。小飛凡和弟兄們商量說:“母親不在了,父親每天中午吃飯都成了問題,我們一定不能讓父親餓著……”

弟兄們都同意飛凡的主意。

第二天將近中午的時候,父親正在上課,突然發現在學堂裏讀書的小飛凡不見了,感到很納悶兒。當他講完了課,穿起外衣正準備趕回家去為孩子們做飯的時候,房門突然開了,是小飛凡提著一個籃子趕來了。他見了父親笑著說:“父親,我給您送飯來了,快趁熱吃!”

一切全明白了,小飛凡是在最後一節課回家給父親做飯去了。父親一下子嚴肅起來:“你的學業可不能荒廢呀!”

飛凡說:“我們都商量好了,每天中午輪流回家做飯,拉下的課,晚上補,有不明白的,再問您,這樣行嗎?”

孩子們把今後的日子竟安排得這麼周到,父親還能說什麼呢?再說,如果不用這個辦法,又怎麼解決中午吃飯的問題呢?

父親打開盛飯的籃子,照例,碗中有一個醃雞蛋,幾塊鹹肉,一切和妻子在世時的一樣。

小飛凡向父親告辭,跑回家去吃飯。

望著小飛凡遠去的背影,父親的眼眶流出了眼淚。

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使母親蒙羞。

楊開慧自幼孝敬父母

楊開慧,1901年11月6日出生在湖南省長沙縣風景如畫的板昌。其父楊昌濟先生世居板倉,是一位憂國憂民的進步知識分子。楊先生眼看中華民族處於苦難深重之中,對後一輩寄托著殷切希望,他給女兒取名開慧,號霞,字雲錦,期望孩子在陽光照耀下,有如燦爛的雲霞,美麗而火紅。

開慧沒有辜負父親殷切的希望,一生追求真理,為真理而奮鬥,直至1930年11月14日昂然赴刑場,還高呼:“勞苦大眾聯合起來,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等革命口號。

楊開慧忠孝兩全,她自幼孝敬父母的故事也是十分動人的。

楊開慧不滿3歲,父親就遠涉重洋,出國留學去了。小開慧跟著母親在鄉下度過了童年時代。

她7歲上小學,學校放學很早,她見母親一人忙碌,就主動幫助母親掃地、擇菜、刷鍋、洗碗等。有時還上山砍柴,供家中燒火用。有一天,她同哥哥到家旁邊棉花坡上去扒毛柴,一不小心,踩蹋了腳,滑到塘裏去了。哥哥急忙把她救上岸來,見她一身水淋淋的樣子,便說:“霞,你年紀還細,莫去扒了。”霞姑娘搖搖頭說:“不怕,扒得,隻怪我自己不小心哩!”以後還是照樣扒柴。

1918年初夏,楊先生接受北京大學聘請,出任倫理學教授。1919年因病在北京西山臥佛寺療養,全家也都住在那兒。此間,楊開慧終日守候在父親身邊,精心侍奉父親。有時讀點小說、散文或詩歌給父親聽,更多的時候是讀報紙、談時事,替父消愁解悶,減輕病痛。就這樣,直到1920年元月17日父親病逝。開慧在深深的悲痛之中與家人一道扶柩南下,將父親遺體歸葬於故鄉——長沙板倉。

提起楊開慧忠孝的事,人們稱讚她是“芙蓉國裏盡朝暉,紅霞燦爛照人間”。

母羊要是聽不見她自己小羊的啼聲,她決不會回答一頭小牛的叫喊。

孫敬修尊從母親教導

孫敬修,生於1901年。著名教育家、兒童故事專家。他小的時候,家境很苦。他父親、母親原來都是北京德門外的普通農民。連年的饑荒,逼得他們沿路乞討,流落到北京城。

孫敬修9歲喪父,由母親一手將他帶大。他的母親叫宿玉恒,是個溫和善良的勞動婦女。因外祖父曾是農村的一位私塾先生,耳濡目染,識了不少字,什麼《三字經》、《女兒經》、《名賢集》的故事,她都會講。她從不打罵孩子,孩子有了什麼錯誤,她就把從父親那裏聽來的故事講給孩子聽。如《孟母三遷》、《嫦娥奔月》、《曹衝稱象》、《孔融讓梨》、《木蘭從軍》、《嶽飛抗金》等等。她把全部心血傾注在兒子身上,希望他長大成為一個善良的人,誠實的人,勤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