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雅是德國駐中國大陸一家紙業公司的項目經理,德國總公司在一項利潤頗豐的競標中成功中標,為一家家具出口企業提供紙包箱。
雖然李曉雅的業務能力很強,但是與新客戶磨合,剛開始的時候一定會有很多麻煩。接到這項工作任務的時候,時間很緊迫。可是,設計方案卻遲遲不能定稿。而那些修改意見,在李曉雅看來,完全忽視了實際情況,所以一直進展緩慢。李曉雅為了爭取時間,帶著設計師直接去了家具生產廠,想要盡快確定設計方案。可她沒想到,這次拜訪卻讓她碰了一鼻子灰。對方廠長在約定的時間竟然外出,害得李曉雅在那家工廠等了兩個多小時。等到廠長回來的時候,李曉雅還餓著肚子,沒有吃飯,她早就憋了一肚子的火。
開會的時候,對方又提出很多在她看來是無理的要求,很多設計素材是客戶原來提供給他們的,可是現在卻要全部翻盤,要求重新提交設計方案。李曉雅終於忍不住心裏的怒火,和對方爭執起來。爭吵的結果是對方將一大筆訂單取消。
盡管李曉雅是老總很喜歡的得力幹將,但是因為她平時自恃能力很強,不把同事放在眼裏,現在出了這個漏子之後,所有的同事沒有一個人肯站出來替她說好話,還有很多平時被她得罪過的同事還借著這個機會大做文章,在洋老板的麵前說她的壞話。李曉雅不僅失去了客戶,同時也失去了老板的信任,曾經一度進入公司領導層的李曉雅,不得不黯然辭職,失望地離開了工作崗位。
李曉雅是典型的能“伸”不能“屈”的人,為了逞一時之快,卻斷送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真可謂因小失大。也許你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領導給了高額的指標,而客戶的態度卻並未明朗,頂頭上司還在不斷找你的麻煩。如果你正處在這樣內憂外患的境況中,不要忘記讓自己“屈”起來,在蟄伏中等待機會的降臨。
其實很多人都喜歡在工作中勇往直前不斷地“伸”。其實,適當地修整自己、韜光養晦也是為了前進做準備。我們可以把“屈”的階段理解為一輛車開進了維修站,暫時的停頓是為了更好地前行。所以,任何一個有誌於事業成功的人,都要懂得屈伸有度,隻有弄明白“進退自如、能屈能伸”的道理,這樣你才能夠處亂不驚,笑看職場風雲。
職場有時也如同戰場,身處其中,你得能屈能伸才能天地皆寬。這其中的學問很深,你得天天練習,適應公司中各種情況的變化。能屈能伸,進退自如,這是一種智慧。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會懂得並且善於運用進退的規則。他“進”的時候很勇敢,“退”的時候也很果斷。
賴榮生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副總經理,他說自己之所以會有今天的成就,還要從他小時候看人物傳記談起。那時候的他,早已有了要闖出一番天地的理想,尤其是步入大學殿堂後,他就慢慢鎖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未來一定要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本著這樣的想法,賴榮生畢業後,到了某個科研所,一直致力於生物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賴榮生的內心也產生了一個下海經商的念頭。於是他向領導請示,想離職自己創辦公司,但是領導不批。領導說:“你是技術骨幹,研究所所有的領導都非常看好你,你在研究所的未來不可限量,我們會重點培養你,你別走了。”那一段時間,賴榮生的內心充滿了矛盾,想離開研究所,心裏還舍不得,真要是讓自己再待下去,自己也感覺時間不等人,市場與外麵的機會不等人。於是他經過反複取舍,果斷地做出了決定:退出研究所,自己創業。
事後賴榮生說,自己當初選擇進研究所時,父親就在南方開公司。父親曾多次勸他大學畢業後,就到南方的公司中任職,但是賴榮生果斷地選擇了進研究所,從事自己的技術研究。但是幾年後,他又果斷地離開了研究所,自己下海辦公司,這讓很多人都不理解。
賴榮生說出了自己的理由:技術光靠研究不成,最終還是要應用,要產品化和市場化,這樣才能造福於社會和人民,否則再好的技術也隻能鎖進保險櫃。在創業的過程中,賴榮生非常讚賞那種能屈能伸、進退自如的人,所以自己會朝著選定的目標走下去。當一個人懂得了能屈能伸、進退自如的道理時,他就具有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智慧。這讓賴榮生想起了一個“小老鼠與米缸”的故事。那則故事的大意是:有一隻饑餓的小老鼠找到了一隻盛滿大米的缸,看著白花花的大米,小老鼠興奮不已,每天跳進跳出,想吃就吃。就這樣,缸裏的米一天天在減少,缸口與大米之間的距離也一天天在拉大。終於有一天,缸口與大米之間的距離超過了小老鼠跳出缸口的能力,小老鼠仍像往常一樣,沒有任何警覺,跳入缸中繼續享用美餐,但是這一次,小老鼠再也沒有跳出缸外。當缸中的米吃完後,小老鼠便困死於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