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善用人脈——有了人脈你得會用(1)(1 / 3)

求人辦事前,先想辦法滿足對方需求

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觀點——“需求是決定一切行為的根本”,也就是說,我們的行為是由需求來支配的。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在求人辦事時,就要注意先滿足對方的需求,給他想要的東西,一旦他的需求滿足了,才會幫助我們做成所求之事。這就好比我們釣魚,要想讓魚兒盡快上鉤,就要提供它們愛吃的食物。

許多媽媽在麵對挑食的小孩的時候,都會很頭疼。但是總是有很多會哄孩子吃飯的媽媽,她們是怎麼做的呢?聰明的媽媽在哄孩子吃飯的時候,從來不跟孩子講很多的大道理,而隻是說如果你不吃飯,就會餓肚子,餓肚子就不能和小朋友們做遊戲了。每當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孩子都會乖乖的吃飯。這個媽媽所做的也僅僅是通過滿足孩子的需求,然後達到成功的引導孩子吃飯的動機。

與之類似,還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

葛禮夏、阿尼雁、阿遼夏、索尼雅和廚娘的兒子安德烈,一麵等大人們回家,一麵坐在飯廳的桌子四周玩“運氣”——孩子們在賭錢。賭注是一個戈比。

他們玩得正起勁。就數葛禮夏臉上的神情頂興奮——他打牌完全是為了錢。要是茶碟裏沒有戈比,那他早就睡了——擔心贏不成的那份恐懼、嫉妒,他那剪短頭發的腦袋裏裝滿的種種金錢上的顧慮,不容他安安靜靜地坐著,安住他的心思。

他妹妹阿尼雁是一個8歲的姑娘——也怕別人會贏——錢不錢,她倒不放在心上。對她來說,賭贏了,是麵子問題。

另一個妹妹索尼雅——她是為玩牌而玩牌——不管誰贏了,她總是笑,拍手。

阿遼夏——他既不貪心,也不好麵子。隻要人家不把他從桌子上趕走,不打發他上床睡覺,他就感激不盡了——他在那兒與其說是為了玩“運氣”,還不如說是為了看人家起糾紛,這在打牌時是免不了的。要是有人打人,或者罵人,他就十分高興。

第五個玩牌的人是廚娘的兒子安德烈——自己贏了也好,別人贏了也好,他都不關心,因為他全副精神注意著這種遊戲的數字,注意著那不算複雜的原理,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不同的數字呢?它們怎麼會算不錯?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葛禮夏玩牌是為了錢,所以,那一戈比的賭注就要比其他的東西重要,要想使他接著玩牌,那麼賭注就是對他的需求的最大滿足。阿尼雁則是為了玩牌而玩牌,她的需求是消遣,而這也就成了她坐在牌桌前的動機。阿遼夏、索尼雅和廚娘的兒子安德烈的需求各不相同,所以他們在牌桌上的表現也不盡相同。

其實,人的動機來源於需要,需要激發人的動機。要想很好的影響別人,我們不妨通過激發對方的需求,然後引導其行為。

一方麵,我們要找對他人的迫切需求。因為,如果需要不迫切,那即使我們有意引導他人的動機,也可能並不能促使其按照我們的引導方向前進。如在引導孩子吃飯的例子中,因為孩子想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動機需求很強烈,所以媽媽的動機就能在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之後實現。

另一方麵,一個人能夠被驅使,除了滿足他的內在需求外,往往還要受到外部條件的刺激。這種刺激會促使他去追求、去得到,從而滿足某種需要。例如,當一個人處在荒島,雖然他很想與人交往,但荒島缺乏交往的對象(外部條件),最終他的這種需要也無法轉化為動機。

所以,在人際交往的大舞台上,要想順利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應當學會積極領會他人的觀點,在處理事情時要兼顧他人與自己的雙方需求,從而實現交際的雙贏。

聲東擊西,迂回說出自己想求之事

巧妙地說服別人幫你辦事有很多技巧,其中有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聲東擊西。對於固執己見或執迷不悟者,最好的說服辦法是聲東擊西,明說是“東”,其暗示的卻是“西”,讓他從中領悟到你的用意,從而接受你的意見。

春秋時期,齊景公非常喜歡打獵,於是讓人養了很多老鷹和獵犬。有一次,負責養老鷹的燭鄒不小心給逃走了一隻。齊景公大怒,要將燭鄒殺掉。晏子聽說後想勸說齊景公不該殺燭鄒,但他沒有直接勸,而是采用了聲東擊西的方法,暗示景公不該殺燭鄒。晏子說:“燭鄒有三條大罪,不能輕饒了他。讓我先數說他的罪狀再殺吧!”景公點頭稱是。

晏子當著齊景公的麵,指著燭鄒,一邊扳著手指數說道:“燭鄒,你替大王養鳥,卻讓鳥逃了,這是第一條大罪;你使大王為了一隻鳥的緣故而要殺人,這是第二條大罪;殺了你,讓天下諸侯都知道我們大王重鳥輕士,這是你的第三大罪。三條大罪,不殺不行!大王,我說完了,請您殺死他吧!”齊景公聽著聽著,聽出了話中的味兒。停了半晌,才慢吞吞地說:“不殺了,我已聽懂你的話了。”

其實,晏子列舉的三大罪狀表麵上是在指責燭鄒,實際上是說給齊景公聽的,說燭鄒犯了三大罪,暗示如果因此而殺死燭鄒會給齊國帶來不好的影響,人人都能聽明白,齊景公自然也不例外。

下麵的這個故事也是聲東擊西的範例。

五代後唐的開國皇帝莊宗李存勖,有一次打獵興致來了,他縱馬奔馳。等到中牟縣,鞭急馬快,老百姓田地的莊稼被他踐踏了一大片。中牟縣令為民請命,擋馬勸阻。沒想到引起莊宗大怒,當麵斥退縣令,並要將縣令斬首示眾,隨行大臣沒有一人敢進諫言。過了一會兒,伶人中一個叫敬新磨的從背後轉到莊宗馬前,並立即率人追回被砍頭的縣令,押至莊宗馬前,憤怒地指責縣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