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好第一印象,沒有第二次了
在很多時候,機會僅僅是剛見麵的一次,你並沒有太多的機會讓別人了解你。很多人期待自己的優點“以後”慢慢再被別人發覺,所以暗示自己不要太緊張第一次,但是你卻發現,根本就不存在“以後”了,因為人家在看你第一眼的時候,就已經把你否定掉了。
在處世中,要想別人對你產生良好的態度,首先就要給別人留下一個良好的外部形象,這樣別人才會真心地喜歡你。人們往往通過自己第一眼獲得的信息來判斷他人。你的外在形象,他人隻需看一眼,就能夠決定是否與你交往。這便是我們常說的“先入為主”的心理在起作用。
人,就是這樣,天生對任何堪稱“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興趣和極強的記憶能力,而對“第二”“第三”等等則往往印象不深,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首因效應”。
在生活中,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曆,即使沒經曆過也曾遇到過:
男女相親,隻要第一次沒相中,就沒有第二次見麵的機會,他們常常說:沒感覺;
你去逛街,看上了一件稱心如意的衣服,因為貴沒買成,但後來一直對它念念不忘;
你是公司的麵試官,常常會因為他的穿著打扮或者言談舉止否定他;
……
是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它不僅會影響你的人際關係,甚至對你的成功與失敗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當我們真正接觸某個人的時候,往往會本能地以貌取人,通過第一眼搜集到的信息來判斷這個人的個性、品質、習慣等,以決定自己是否與之相處。
盡管人們都在叮囑別人不要以貌取人,不要以第一印象來評判人,“日久方能見人心”。但是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形成的判斷,是他們短時間內無法抹掉的。所以,人們常說“這個人我一看,就知道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那麼,他人在跟你初次相處時,是如何對你進行判斷的呢?當然,對你的第一眼判斷起著關鍵的作用。從心理學的研究來看,他人對你的判斷55%取決於你的外表——包括服裝、個人麵貌、體形、發色等;38%是自我表現,包括語氣、語調、手勢、站姿、動作、坐姿等;隻有7%才是你講話的內容。
心理學家還發現,當我們走進一個陌生的環境,人們立刻靠直覺給你進行至少8條總結:你的年齡、經濟條件、教育背景、社會背景、精明老練度、可信度、家庭出身、成功的可能性等。
人們總是堅信第一印象,而寧可忽視後來的印象,這就是“首因效應”的重大力量。初次見麵的基調決定了印象,以後再想改變別人對自己的觀點,那是很難的。
對於那些自己看著就不舒服的人,人們會不自覺地敬而遠之;相反,如果對方在自己的審美範疇之內,自己便會對其產生強烈的好感。有的人吃了形象的虧,有的人卻占了形象的便宜。《三國演義》中大才子龐統準備效力東吳,麵見孫權。孫權見龐統相貌醜陋,心中先有不快,又見他目中無人,將其拒於門外。
所以,你要想在別人心裏留一個好的印象,就要注意自己初次見麵時的言行舉止,不要心裏總是想著“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或是自我安慰地認為“真人不露相”,將第一印象不當一回事,否則你容易錯失很多機會。
說好開場白,讓對方感到相見恨晚
與人初次見麵,講好第一句話至關重要,不僅關係到能否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更重要的是這決定著你們的交談能否順利的開展下去,所以第一句話一定要說好。
假如在一個嚴冬的夜晚,你與一位現在很陌生,但希望將來能成為朋友的人見麵,應該說些什麼作為開場白呢?
很多人可能認為從天氣作為談話的切入點比較好,比如“今晚好冷啊”“這天氣真是凍死人”之類的話,可是你知道嗎?單純地這樣說,雖然能引出一些話來,卻並不利於你們進一步深談。
但是,如果你這樣說:“哦,今晚好冷!像我這種在南方長大的人,盡管在這裏住了幾年,但對這種天氣還是難以適應。”
相信這樣的開場白,會使你們的交談順利得多,對方如果也是在南方長大的,就會引起共鳴,接著你的話頭他會繼續說出一些有關的事;對方如果是在北方長大的,他也會因為你在寒暄中提到了自己的故鄉,而對你的一些情況產生興趣,有了要進一步了解你的欲望,從而可以把你們的交往引向深入。
你要明白,每個人在與陌生人打交道時,都會對對方存有一定的戒心,這也是初次交往的一種障礙,不過,如果你巧用第一句話吸引了對方,那麼,你就可以衝破這道障礙,一下子拉近你們之間的距離。
在實際交往過程中,有的人采用一種很自然的、敘述型的談話開頭,也能給人一種親切感,同時還能讓人想繼續向他詢問一些細節。
在一個街區的計劃生育辦公室,一名記者正在了解此地青年男女早婚早育的情況。那位主管這件事的女幹部沒有像他想象的那樣給他列舉一堆的數字,而是很自然地為這個記者講了一個故事。
“今年的正月廿六那天,這個街區某校的一名16歲的高中女孩,初次見到本區的一個體戶青年,這個青年也不過20歲出頭,剛剛到法定的結婚年齡。正月29那天,也就是距他們相識也就三天的時間。他們就雙雙到當地派出所要求登記結婚,那女孩發誓說她已經工作了,父母遠在邊疆,因此無需取得父母的同意。